她站在轮影之外,嘴角微扬。
她的嘴唇动了。
我读出了她说的话:
“你终于来了。”
我没有回应。命运之轮仍在高速旋转,青金交织的光流从轮心扩散,贯穿我的经络,像无数根细线将我钉在原地。那不是束缚,而是连接——与过去、与未来、与所有尚未诞生的时间线。
可我知道,真正的撕裂才刚刚开始。
幻灵珠在我识海深处震颤,不再是被动共鸣,而是发出一种低频的预警。它没有语言,但信息清晰:那个“我”不属于任何已知推演路径。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逻辑的否定。
我抬起右手,指尖划过左眼边缘。金线已嵌入命运之轮,但残余的灼热仍沿着神经蔓延。我闭眼,意识沉入幻灵珠内部空间。
时间流速依旧缓慢,百年如一日。
可这一次,我没有走向修炼台,也没有启动推演阵列。我径直走向角落那根被遗忘的枝桠——混沌枝桠的投影,它一直静静插在幻灵珠核心区域的石台上,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灰白色物质,像是数据沉积物。
那是我从未解析完的残留信息流,来自最初穿越时的暴雨夜。
我伸手触碰。
灰白层瞬间剥落,露出底下幽蓝的脉络。一股熟悉的频率涌出——不是混沌法则,也不是高维语言,而是……地球的信号。
Wi-Fi认证协议。
心跳漏了一拍。
这不可能。那是现代城市最普通的网络握手信号,编码格式属于2023年主流路由器标准。它不该存在于混沌本源之中,更不该被封存在我的金手指核心。
可它就在那里,稳定传输,像是某种预设的唤醒程序。
我调出幻灵珠的底层日志,开始逆向追踪。信号源头指向一个被标记为“Z-001”的记忆区块——图书馆值夜班的最后一个晚上。那天暴雨,系统断电前自动上传了最后一份备份日志,内容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Z类条目更新记录。
我曾以为那只是职业习惯的残留。
现在我知道,那是钥匙。
命运之轮的转动并未停止,但它的频率开始出现微小偏差。每一次旋转,都会从轮缘剥离一丝金光,洒向虚空。那些光点没有消散,而是凝成字符——Z类编码的变体,夹杂着ASCII与甲骨文的混合符号。
我在幻灵珠中构建解析模型,用地球服务器架构模拟接收端。当第十三组数据包成功重组时,一幅图像浮现:
地球。
不是我记忆中的蓝色星球,而是一颗悬浮在混沌边缘的暗色球体,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符文网络,像某种活体电路板。它的自转轴偏移了17度,恰好对应北纬30°的某一点——我工作的图书馆旧址。
那里,有一道裂缝。
不,不是地质裂缝。是空间断层,极其细微,却持续释放着与混沌枝桠同源的能量波。而那波形,与我原初之心的初始搏动完全一致。
我猛然睁眼。
现实中的祭坛已发生变化。混沌枝桠的根系不再局限于地面,它们向上延伸,缠绕空气,形成一道螺旋状的通道,顶端直指苍穹。通道内部流转着青蓝光芒,与幻灵珠中解析出的地球信号频率同步。
这不是命运之轮的产物。
这是指引。
我站起身,走向那道通道。每一步落下,脚下符文便重组一次,不再是十三行自动生成的代码,而是Z类分类法的索引结构。我用指尖在空气中划下“Z883.5”,一道光门浮现,门后是图书馆的阅览室投影——书架整齐,灯光昏黄,桌角放着一杯未喝完的咖啡。
那是我穿越前的最后一刻。
门内传来声音。
“你还有三十秒。”
不是谁在说谎。是整个空间在读秒,用的是图书馆闭馆广播的语音模板。
我回头看向轮影外的那个“我”。
她依旧站着,黑色金线缠绕瞳孔,脸上笑意未减。但她没有动,也没有阻止。
她在等我做出选择。
我转身,一步踏入光门。
现实感瞬间剥离。我不是在行走,而是在被传输。数据流冲刷神经,记忆被压缩、重组、释放。我看见自己在图书馆整理古籍,手指划过一本残卷,上面写着“盘古开天前三日,地脉有异动”。当时我以为是伪书,随手归档到Z883.5——地方志补遗类。
现在我知道,那是预言。
传输结束。
我站在一片废墟中。
天空是紫黑色的,云层中闪烁着雷光,但没有落下。城市早已崩塌,建筑化为石柱状残骸,表面爬满发光藤蔓。而那座图书馆,竟完整保留,外墙爬满混沌枝桠的变种,根须穿透玻璃,深入地下。
我走向大门。
门自动开启。
内部陈设与记忆中一致,只是所有书籍都漂浮在空中,书页翻动,文字脱离纸面,在半空组成动态图谱。中央阅览桌上,放着一台老旧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显示一行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混沌幻灵珠:我执斧辟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混沌幻灵珠:我执斧辟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