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微微一怔,心中掠过一丝惊讶,随即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她没想到,身为一方诸侯、军务繁忙的简宇,竟真有雅兴提笔赋诗,更没想到他会如此郑重地拿来请自己品评。这已远超一般的客套,更像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交流。
“将军过谦了。” 蔡琰压下心中的波动,双手接过那卷素笺,动作轻柔地展开。笺上字迹遒劲有力,笔锋如刀,自有一股金戈铁马的气势扑面而来,然而布局章法却又暗合规矩,显是下过苦功的。诗题为《述怀》:
“烽火照九州,黎元血泪流。挥戈清玉宇,展卷觅良谋。
非为封侯印,但求四海休。弦歌何时起,春风满凤楼。”
蔡琰拿着那卷素笺,细细读来,初时神色平静,越读到后面,眸中的光彩越是明亮。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气象宏大。前四句写现实之惨烈与自身责任,“挥戈”与“展卷”并提,恰是简宇文武双全的写照。
后四句直抒胸臆,“非为封侯印,但求四海休”,道出了他超越个人功利的远大抱负;而“弦歌何时起,春风满凤楼”,则寄托了对天下太平、文教复兴的深切渴望。这不仅仅是武夫的豪言壮语,更蕴含着一位政治家、一位文化守护者的情怀与理想。
蔡琰抬起眼,望向简宇,目光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与惊叹:“将军此诗,骨气洞达,志存高远!‘挥戈清玉宇,展卷觅良谋’,正是将军写照;而‘弦歌何时起,春风满凤楼’之愿,更是……更是道尽了天下读书人与百姓的心声!” 她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提高,继续道:“琰尝以为,将军乃国之栋梁,今日读诗,方知将军胸中丘壑,远超琰之浅见。此文采、此抱负,当真令人敬佩!”
她的评价并非虚言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的震撼。她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简宇:他不仅是救命恩人,不仅是谦恭有礼的君子,不仅是懂她琴音的知音,更是一位心怀天下、有清晰理想蓝图的行者。这个形象,与她内心深处对理想伴侣的模糊憧憬——才华出众、志趣相投、心怀慈悲、能给予乱世中的人以坚实依靠——悄然重合,并且变得无比清晰、坚实。
简宇听到蔡琰如此精准而深刻的点评,眼中闪过欣喜的光芒,那是一种遇到真正知音的喜悦。他摆摆手,诚恳地说:“姑娘谬赞了,实在愧不敢当。宇一介武夫,胡乱涂鸦,不过是抒怀而已。能得姑娘如此理解,宇心甚慰。”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悠远而深沉,声音也低沉了几分:“这乱世,摧毁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宇每每见典籍散佚,文脉凋零,士人流离,百姓困苦,便觉肩头责任重大。终结战乱,不仅是武力征服,更需让文明得以延续,让弦歌之声不再断绝。这或许就是宇挥戈的意义所在。” 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番话,深深击中了蔡琰的心扉。她想起了父亲蔡邕珍藏的典籍在逃难中损失,想起了多少文人雅士在战乱中殒命,想起了自己颠沛流离、才华几乎无处施展的苦闷。简宇的理想,不仅仅是为王前驱,更是要重建一个文明有序的世界,这恰恰是她历经磨难后最深的渴望。
“将军之志,堪比古人。” 蔡琰由衷赞道,眼中竟有些湿润,“若能见天下重归太平,文化复兴,琰……虽死无憾。”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哽咽,那是感同身受的激动。
简宇敏锐地捕捉到了她情绪的变化,也看到了她眼中一闪而过的悲凉。他沉默片刻,语气变得更加温和,甚至带上了一种小心翼翼的体贴:“说起文化传承,坚守不易。尤其对于女子,在这乱世之中,欲保全身心、不堕其志,更是难上加难。” 他并没有直接提及卫家之事,但话语的指向已非常明显。
他注视着蔡琰,目光中没有任何怜悯,只有深切的尊重与敬佩:“宇尝闻,世间有些磨难,非人力可抗,亦非己身之过。譬如明珠蒙尘,非珠之罪,乃时运不济,尘埃蔽之。然尘埃虽厚,却难掩明珠本身之光华。真正有识之士,所珍视者,正是那尘埃之下,历经磨难而不损不减的内在光华与坚韧品格。”
这番话,如同暖流,瞬间涌遍了蔡琰的全身。她当然听懂了!他是在用最委婉、也是最尊重的方式,表达对她早年不幸婚姻和“克夫”污名的看法!他并不认为那是她的过错,更不认为那会折损她的价值。他看到的,是她蔡琰本身——她的才华、她的气节、她在磨难中保持的尊严。
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动与慰藉席卷了蔡琰。长期以来,像毒刺一样扎在她心头的自卑和屈辱,仿佛在这一刻被简宇温柔而有力的话语轻轻拔除了。她感到鼻子一酸,连忙低下头,借整理衣袖的动作掩饰夺眶而出的泪水。心中百感交集,有被理解的狂喜,有遇到知音的庆幸,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于委屈释放后的轻松。
“将军……此言,琰……铭记五内。” 她再抬头时,已勉强平复了情绪,但微红的眼眶和更加明亮的眸光,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玄行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玄行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