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侧殿,门窗紧闭,禁军侍卫于十丈外警戒,气氛肃穆凝重。此地正在进行一场决定帝国未来命运走向的最高战略会议。与会者仅有皇帝陈衍、皇后慕容月、中书令崔浩、兵部尚书、骠骑大将军独孤信、户部尚书李繁,以及新任河西大都护。每一个人,都是支撑起这个新生帝国的核心栋梁。
御案之上,并非珍玩宝玉,而是铺陈着巨大的羊皮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要塞以及各方势力的范围。旁边还堆放着厚厚几叠文书,分别是户部的财政简报、兵部的军力评估、以及来自各方的情报汇总。
陈衍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重臣,声音沉稳地开启了议题:“诸卿,自朕称帝建制以来,已近三载。这三载,我等未曾有一日懈怠。今日召诸卿前来,非为庆功,而是要做一番冷彻骨髓的盘点。所得几何?所失几何?眼前之路,又该向何处去?望诸卿畅所欲言,不必讳言。”
盘点得失:根基初立,隐忧犹存
户部尚书李繁率先开口,他翻开手中的简报,语气谨慎却清晰:“陛下,皇后,诸位同僚。据去岁括户初步结果,我朝实际控制之州郡,编户齐民约二百三十万余户,口近千万。关中、河西屯田初见成效,太仓存粮可支京师及边境两年之用。新铸‘永治通宝’流通渐广,物价趋于平稳。此乃‘得’。”
他话锋一转,面露忧色:“然,‘失’处亦明显。接连大战、迁都、救灾、推行均田,国库消耗巨大。若要支撑大规模战事,现有存粮财帛,仅够半年高强度消耗。且各地豪强隐匿人口田亩,仍远超预期,赋税基础远未夯实。此其一。”
“其二,工械司所出新式农具、军械,虽利国利民,然技术外流之患已现,臣担心长此以往,我朝之利渐失。”
崔浩接口道:“李尚书所言甚是。内政之‘得’,在于新政根基已立,民心初步归附,朝廷权威日重。尤以科举取士、严惩舞弊、全力救灾三事,天下寒士与庶民,始信陛下‘唯才是举’、‘以民为本’非虚言。此乃国本之得,无形却重逾千钧。”
“然内政之‘失’,”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在于旧势力之反扑未曾停歇。科举风波虽平,门阀怨气未消。部分功臣骄奢渐生,与新政之本时有冲突。胡汉融合,表面和睦,深层隔阂与疑虑仍未消除。此皆内耗之源,需时时警惕,耐心化解。”
独孤信接着从军事角度发言,声如洪钟:“陛下!我军经整编锤炼,现有精锐步卒十五万,其中重甲步卒三万;骑兵五万,内含玄甲重骑八千,皆装备新式马具刀甲;水师楼船艨艟亦可支撑黄河、渭水防线。士卒因均田、勋爵之故,士气高昂,敢战能战!此乃大‘得’!”
他手指地图:“然,兵力仍显不足。需分兵驻守黄河防线、陇右、河西走廊,绵延数千里,处处需设防,导致机动兵力捉襟见肘。且北魏铁骑、南朝水师,皆非易与之敌。我军虽精,若两面甚至三面受敌,则左支右绌,极为凶险。此乃‘失’处,亦是我等之软肋。”
分析大势:群狼环伺,伺机而动
陈衍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投向地图上的两个巨大威胁。
“北魏,拓跋焘。”他缓缓吐出这个名字,“崔先生,你如何看?”
崔浩深吸一口气,走到地图前,指向平城方向:“拓跋焘,雄主也。去岁黄河之败,于其乃奇耻大辱,绝不会善罢甘休。据报,其正在大肆整军,仿造我之军械,同时频频联络柔然,欲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其战略意图明显:困我、耗我,待我内乱或虚弱之时,必挥师南下,以求一雪前耻。北魏,乃我朝当下最直接、最致命之威胁。”
“南朝,刘义隆。”陈衍又点出一处。
“刘义隆,守成之主,性多疑而谨慎。”崔浩分析道,“其内部,门阀倾轧甚于以往,北伐之心虽有,但顾忌极深。一则惧我兵锋,二则恐北伐不成,反失权柄。其目前策略,当是固守江淮,沿江布防,同时观望我与北魏相争,欲坐收渔利。短期内大举北上可能性不高,然一旦我显颓势,或其内部达成一致,则必如饿狼扑食。不可不防。”
“至于柔然、吐谷浑等,”独孤信补充道,“皆如秃鹫,欺软怕硬。若我强盛,则纳贡称臣;若我示弱,或受北魏蛊惑,则必趁机寇边,劫掠粮草人口,虽不能撼动根本,却足以令我后方糜烂,分散兵力。”
战略抉择:先南?先北?
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局势已然清晰:北秦虽立,却身处四战之地,强敌环伺。如何破局?
兵部尚书王镇恶率先打破沉默,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当趁北魏新败未久,元气未复,柔然尚未形成合力之际,集中全力,北渡黄河,与拓跋焘决战!只要击溃北魏主力,则北方可定,柔然自退。届时携大胜之威,南临长江,刘义隆怯懦之辈,或可不战而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