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这些洋务派大臣,基本上是用人不疑——只要他们能把事情办好,她就给权力、给支持,哪怕老顽固大臣天天在她面前说洋务派的坏话,她也很少真的责怪曾国藩、李鸿章他们。当然,慈禧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知道这些洋务派大臣有本事,但也怕他们权力太大不好控制,所以会在洋务派和守旧派之间搞点,让两派互相牵制,自己坐收渔利。
就这样,在慈禧的下,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大清确实有了不少变化:有了自己的工厂、铁路、海军,也有了一批懂近代技术的人才。虽然这些变化没能让大清真正起来,但至少让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就在洋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西北又出了乱子——新疆被阿古柏入侵,俄国还趁机占了伊犁。消息传到北京,朝堂上立刻分成了两派:海防派塞防派。
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说新疆这地方又远又穷,丢了也不可惜,不如把钱省下来加强海防,防备日本和洋人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说新疆是大清的国土,丢了新疆,蒙古、甘肃也会跟着丢,到时候北京都不安全,必须收复新疆。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李鸿章说左宗棠不懂变通,左宗棠说李鸿章目光短浅,天天在朝堂上。慈禧看着他们吵,心里也在算账:新疆到底要不要?要的话,得花多少钱、派多少兵?
左宗棠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来可以在家养老,但他觉得国土不能丢,主动向慈禧请战,说臣愿带兵出征,收复新疆,要是打不下来,臣愿意领罪。为了表决心,他还说要是朝廷同意,臣就抬着棺材去新疆,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
慈禧被左宗棠的决心打动了,也觉得左宗棠说得有道理——新疆要是丢了,大清的西北门户就开了,到时候麻烦更大。她最终拍板: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不过当时大清的国库确实紧张,洋务运动要花钱,海防要花钱,能给左宗棠的军费有限。左宗棠也有办法,他找胡雪岩帮忙,向外国银行借钱,前后借了一千多万两白银,解决了军费问题。
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带着大军出发了。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站稳脚跟后再打南疆;进军的时候慢慢来,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开战就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清军一路西进,将士们都很勇猛,加上左宗棠指挥得当,很快就收复了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然后又向南疆进军,阿古柏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一路溃败,阿古柏最后服毒自杀。到光绪三年,清军收复了南疆的所有失地,新疆除了伊犁,基本都回到了大清的手里。
接下来就是要回伊犁了。俄国本来答应归还伊犁,但看到清军收复了新疆,又反悔了,想赖着不走。左宗棠这时候已经进驻哈密,他一边让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去俄国谈判,一边下令清军做好战斗准备,还真的抬着棺材到了前线,意思是要么俄国还伊犁,要么就开打。
俄国一看左宗棠态度这么强硬,清军也做好了准备,怕真的打起来吃亏,最终同意跟曾纪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把伊犁还给了大清。
光绪七年,左宗棠向慈禧上奏,建议在新疆设省,加强管理。慈禧同意了,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从此,新疆正式成为大清的一个省,跟内地一样实行郡县制,这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史稿·左宗棠传》里评价他: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功成后,自奉俭约,岁食禄万余金,悉以赈施亲旧之贫者。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保住了大清的国土,也让慈禧的统治更加稳固——经此一役,朝堂上没人再敢质疑慈禧的决策,她的权威又提高了不少。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这一下,全国都炸了锅——大家都没想到,搞了三十年洋务,花了那么多钱建起来的海军,居然连日本都打不过。
光绪皇帝这时候已经亲政几年了,年轻气盛,心里急啊,觉得再这么下去,大清真的要了。这时候,康有为、梁启超这些读书人站了出来,说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行,还得学西方的制度,搞变法,比如开议会、改法律、废科举、办新式学堂、发展工商业等等。这就是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觉得康有为他们说得有道理,立刻就支持变法,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开始,接连下了几十道圣旨,要搞改革。比如下令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鼓励民间办工厂、开矿山;裁撤多余的衙门和官员等等。
可这变法,一下子就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首先是守旧派大臣,比如荣禄、刚毅这些人。他们一辈子靠旧制度吃饭,要是变法了,他们的权力、地位就没了。荣禄就跟慈禧说:康有为他们这是要乱祖宗规矩,要是听他们的,大清就完了!刚毅更夸张,说宁可亡国,也不能变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