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八大臣反应过来,懿贵妃就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旨,说八大臣专权擅政,欺君罔上,把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抓了起来。《清史稿·文宗纪》里记载:(咸丰十一年)十月,上奉大行皇帝梓宫还京师。庚申,恭亲王奕欣等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许之。辛酉,命斩肃顺,赐载垣、端华自尽,余皆革职。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辛酉政变。这一年,懿贵妃才二十七岁,就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手腕,一举铲除了八大臣,把朝政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随后,她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意思是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天下。从这时候起,人们开始叫她慈禧太后——这个名字,从此跟大清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慈禧刚掌权的时候,大清的日子简直是烂摊子:外面有洋人虎视眈眈,动不动就来;里面有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沸沸扬扬,江南半壁江山都快成了太平军的地盘;朝堂上,要么是只会吵架的嘴炮大臣,要么是守着祖宗规矩不放的老顽固。慈禧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再这么下去,大清迟早要。
这时候,有一群官员站了出来,说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简单说,就是学洋人的先进技术,造枪炮、办工厂、建铁路,增强大清的实力。这群人就是洋务派,领头的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
慈禧一开始对这玩意儿也不懂,觉得洋人的机器都是奇技淫巧,没什么用。但曾国藩给她上了一道奏折,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意思是现在跟洋人议和了,正好买他们的机器自己造,既能打太平天国,又能对付洋人。
慈禧一听,这主意不错啊——既能平内乱,又能防外患,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她立刻拍板:支持洋务运动!而且她还明白,要搞洋务,就得靠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有本事的人,不能让老顽固瞎捣乱。
曾国藩当时正在湖南练湘军,跟太平天国打得火热。慈禧不仅给了他节制江南四省军务的实权,还让他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曾国藩也没辜负信任,带着湘军一路苦战,先是稳住了湖南根据地,然后慢慢往江南推进,最终在同治三年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平定了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内乱。《清史稿》里说:国藩至江宁,犒军,裁撤湘军,留所部三千人守江宁,余皆遣归。捷闻,上嘉其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立马转头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虽然规模不大,设备也简陋,但开了洋务运动的先河。后来他还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不过曾国藩为人谨慎,搞洋务也偏,更注重稳扎稳打。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比老师更懂,也更大胆。他跟着曾国藩打完太平天国后,又去平定捻军,立下不少战功。慈禧很看重他,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相当于把大清的外交、军事、洋务大权都交给了他。
李鸿章搞洋务的思路很清晰:先强后富。他先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这些军事工厂,专门造枪炮弹药;然后又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这些民用企业,既能赚钱补贴军费,又能推动民生。他还知道人才重要,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电报学堂,派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后来的严复、詹天佑,都是他派出去的留学生。
不过李鸿章最得意的是北洋水师——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上亿两白银,打造了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可惜后来因为朝廷没钱、管理混乱,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成了李鸿章一生的遗憾。
张之洞比曾国藩、李鸿章晚一些,但也是洋务派的核心玩家。他不像曾、李那样从军队起家,而是靠科举入仕,一开始在地方做学官,后来才慢慢接触洋务。慈禧看中他有想法、能办事,让他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湖北、湖南的洋务。
张之洞搞洋务有个特点:重实业、兴教育。他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虽然一开始因为选址不当、技术不过关亏了不少钱,但后来慢慢走上正轨,生产的钢铁不仅能造枪炮,还能修铁路;他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其中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后来几十年里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连抗日战争都在用。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也很用心,创办了自强学堂(后来的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后来的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后来的华中农业大学),这些学堂培养了不少近代人才,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