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定风波,洋务兴实业,变法起波折。
新疆复土安西北,庚子难渡劫波。
功过留与后人说,百年身去后,青史任评说。
咸丰二年,紫禁城的红墙又迎来了新一轮选秀——这可不是普通的选美,而是给刚登基的咸丰皇帝挑后宫团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家招聘。来参选的姑娘们,要么是八旗勋贵家的小姐,要么是官宦千金,个个都把这次机会当成改变命运的跳板。
在这群姑娘里,有个姓叶赫那拉的姑娘,名叫杏贞,那年刚十七岁。论颜值,她不算最拔尖的——跟那些一出场就自带仙女滤镜的姑娘比,她只能算清秀,但胜在眼神机灵,说话办事透着股利落劲儿。《清史稿》里给了她六个字评价:少而慧黠,通书史,翻译过来就是这姑娘脑子好使,还读过书,放在当时的后宫里,算是个文化人。
选秀这事儿,跟现在面试一样,不光看硬件,还得看。咸丰皇帝挑来挑去,把叶赫那拉氏留了下来,封了个兰贵人。这个封号在后宫里属于基层岗位,上面还有嫔、妃、贵妃、皇后好几级,但兰贵人没慌——她知道,后宫这地方,急没用,得会攒经验值。
别的妃嫔要么天天争着给皇帝送点心、递手帕,要么就躲在宫里抱怨宫斗太难,兰贵人却走了另一条路:她把自己的储秀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没事就看书练字,给太后请安时,既不抢话,也不冷场,太后说东她不往西,太后聊家常她能接得上,慢慢就成了太后眼里懂事的孩子。
咸丰皇帝本来就烦后宫那些鸡毛蒜皮的争风吃醋,一看兰贵人这么省心,还能跟自己聊几句史书里的典故,渐渐就常往她宫里跑。没过两年,兰贵人就升了——这一步不算大,但好歹从升到了,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真正的转折点在咸丰六年:懿嫔生了个儿子。这可是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在母凭子贵的后宫里,这相当于拿了免死金牌。《清史稿》里写得明明白白:六年三月,生穆宗,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一年多时间,从嫔到妃再到贵妃,叶赫那拉氏直接跳到了后宫管理层,离皇后就差一步。
这时候的她,还不是后来那个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只是个懂得在规则里找机会的聪明玩家。但谁也没料到,这个从选秀场上走出来的姑娘,日后会成为执掌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掌舵人。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来了,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吓得带着后宫嫔妃、王公大臣逃到了热河。这一路颠沛流离,咸丰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更是一天比一天垮——一会儿气洋人太嚣张,一会儿愁国事太混乱,没多久就卧床不起了。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临死前搞了个权力平衡术: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同治皇帝),让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个人当顾命八大臣,负责处理朝政;同时把两枚印章——印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同道堂印给了皇太子,因为太子太小,这枚印就由他亲妈懿贵妃代管。咸丰的意思很简单:让八大臣干活,让两个太后掌印,互相牵制,别让任何一方独大。
可八大臣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理应说了算,根本不把两个太后放在眼里。开会的时候,肃顺拍着桌子说话,皇后插句嘴,他直接怼回去:太后只管盖章就行,朝政的事不用您费心!连小皇帝的点心少了,他们都敢说国库紧张,得省着用——这哪是辅政,简直是。
懿贵妃这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后宫生存的兰贵人了。她跟着咸丰这些年,看惯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也学了不少处理政事的门道。看着八大臣这么嚣张,她心里清楚:硬拼肯定不行,得找。
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恭亲王奕欣——咸丰的弟弟,因为跟咸丰有点矛盾,被留在北京跟洋人议和,没去热河。奕欣本来就对八大臣不满,觉得他们抢了自己的权力。懿贵妃偷偷让人给奕欣送了封信,意思是八大臣专权,咱们联手把他们扳倒,不然咱们都没好日子过。奕欣一看,这是个夺权良机,立马就答应了。
第二个盟友是兵部侍郎胜保——手里有京畿兵权的武将,一直看不惯肃顺等人的嚣张。懿贵妃又让人跟胜保联系,许了他事后升官的好处,胜保拍着胸脯说听贵妃的吩咐。
咸丰的灵柩要从热河运回北京,这成了懿贵妃动手的最佳时机。她跟八大臣说:小皇帝年纪小,经不起长途颠簸,我带着他先从小路回北京,你们带着灵柩走大路,咱们在北京汇合。八大臣觉得这主意合理,没多想就答应了——他们没想到,这是懿贵妃设下的。
懿贵妃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先一步回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她就立刻召见奕欣和胜保,安排好了一切:胜保带士兵在城外埋伏,奕欣负责召集支持自己的大臣。等八大臣带着灵柩慢悠悠回到北京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早就等着的士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