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陈雪工作室新人获奖!伯乐效应
五月十九晚上7点,沪市文化中心的金色大厅被水晶灯照得亮如白昼,每一盏灯都像碎落的星子,在穹顶下织成流动的光河。舞台背景板上“第12届中国编剧盛典”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两侧电子屏滚动着入围名单,每划过一个名字,台下就漾起一阵细碎的掌声——今晚,整个影视圈的目光都聚焦在此,而最具悬念的“最佳新人编剧”奖项,即将在万众期待中揭晓。
后台走廊的尽头,新人编剧苏晓正攥着浅蓝色礼服的裙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件礼服是陈雪工作室的造型师特意为她定制的,领口绣着米粒大的珍珠,可她总觉得右肩的褶皱没熨平整,紧张地一遍遍用指尖去捋。“别慌,你的《老城故事》能从几百个剧本里杀进终选,就已经是胜利了。”陈雪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走来,酒红色西装将她衬得干练又明媚,她拍了拍苏晓的背,声音带着安抚的力量,“等会儿上台,想到什么说什么,咱们不玩虚的。”
苏晓用力点头,眼眶却不受控制地泛红。半年前,她还是个蜷缩在出租屋角落、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的“三无新人”——没资源、没人脉、没一部发表过的作品。投出去的剧本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资方改得面目全非,有次她抱着修改了七版的《老城故事》去见制片人,对方连电脑都没开,只甩了句“新人的故事没人看”,就把她打发走了。是陈雪工作室的“星辰新人扶持计划”捞了她一把,不仅每月发八千块保底工资,还让她跟着陈雪泡在会议室里磨剧本;更意外的是,林晚在看过她的初稿后,特意把陈雪叫到办公室,指着剧本里“奶奶在老巷口煮馄饨”的片段说:“这股烟火气很真,别为了迎合市场改丢了,影视行业需要这种有温度的故事。”
“接下来,颁发‘最佳新人编剧’奖——”主持人富有磁性的声音透过环绕音响传遍大厅,苏晓的心跳瞬间冲到了嗓子眼。电子屏上开始播放入围作品的片段,当《老城故事》里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煤炉旁,看奶奶往沸腾的锅里下馄饨的镜头出现时,她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镜头里的煤炉、铝制馄饨锅,甚至奶奶围裙上的油渍,都是她童年的复刻,那些被资方嫌弃“不够商业化”的细节,此刻在大屏幕上显得格外动人。
“获奖者是——苏晓!《老城故事》!”
聚光灯“唰”地一下打在苏晓身上,刺得她瞬间眯起了眼。她愣在原地两秒,直到陈雪在身后轻轻推了她一把,才踉跄着站起身,脚步虚浮地走向舞台。从主持人手里接过奖杯时,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掌心传遍全身,让她混沌的大脑瞬间清醒。她攥着奖杯,对着话筒,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谢谢评委老师……谢谢雪姐……更谢谢林总。”
台下的林晚坐在第一排,身着米白色丝绒长裙,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唇角不自觉地弯起一个浅淡的弧度。苏晓的目光穿过攒动的人头,精准地落在她身上,眼神里的真诚滚烫得几乎要溢出来:“半年前我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该彻底放弃编剧梦。是雪姐的工作室给了我容身之所,是林总那句‘有温度的故事值得被看见’,给了我往前走的勇气。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老城故事》,更没有站在这里的我。”
潮水般的掌声瞬间淹没了整个大厅,陈雪笑着走上台,从主持人手里接过另一支话筒,轻轻拥抱了苏晓:“其实最该谢的是林总。”她转过身,面向台下所有业内人士,声音清亮如铃,“去年我刚从大公司离职,想做个‘不追流量、只讲好故事’的工作室时,身边人都劝我‘风险太大,新人根本出不来’。是林总拍板说‘我们做影视,不止要赚票房,更要给行业留人才’,这才有了后来的新人扶持计划。”她的目光落回林晚身上,带着敬佩,“今天苏晓的获奖,不是偶然,是林总‘伯乐精神’的延续——从当初力排众议支持我成立工作室,到现在不计成本地扶持一批又一批新人,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行业力量,是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在这片土壤里发光。”
林晚在台下轻轻鼓掌,指尖触到杯壁的微凉——那是她特意点的无酒精气泡水,杯沿还凝着细密的水珠。她想起去年和陈雪的那次长谈,彼时陈雪刚递交辞职信,坐在她办公室的沙发上,眼圈通红却眼神坚定:“林总,我不想再写那些为了流量瞎改的剧本了,我想做真正能打动人的故事。”林晚当时没多犹豫,当场让财务划了启动资金,只提了一个要求:“留出30%的资源给新人,行业没了新鲜血液,早晚要枯。”
此刻看着台上闪闪发光的苏晓,林晚心里涌上一股踏实的自豪。旁边的业内大佬、华影集团的CEO张总凑过来,低声赞道:“林总这步棋走得远啊!既赚了口碑,又给自己培养了人才储备,以后行业里的好故事,怕是都要先过你们这儿的眼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