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天书封祀”与“丁谓”,范仲淹心中一动。他想起前几日欧阳修曾提及,翰林院一位年轻编修(崔?)整理相关旧档,颇有见地,其警示之言,发人深省。他沉吟片刻,对欧阳修道:“永叔,你方才提到的那位崔编修,其才其志,颇堪造就。他既在翰林修史,又对新政有所关注,或可……引导其以史为鉴,为新政张目?若能着文论史,以古证今,驳斥‘聚敛’、‘动摇国本’等谬论,或可收奇效?”
欧阳修眼睛一亮:“希文兄高见!此子确有慧根,心怀社稷。前次清风夜谈,其已明‘以史为鉴,以笔为戈’之志。若能得其助力,以翰林清流之笔,为新政正名,确是一步妙棋!此事交由我来办!”
翰林院典籍库。
崔?的日子并不好过。自叶英台那次盘问后,他明显感觉到周围气氛的异样。同僚的目光多了几分探究与疏离,典籍库的管事老吏对他愈发客气,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他心知肚明,皇城司的阴影并未散去,那份被暂时封存的秘密,如同悬顶之剑。
这日,他正埋头整理一批关于“太宗朝漕运改制”的旧档,试图从中寻找解决当前漕运积弊的启示。砚童匆匆进来,低声道:“相公,欧阳大人有请,在清风茶肆老地方。”
崔?心头一凛,立刻放下手中事务,赶赴清风茶肆。
依旧是那间临河的雅室。欧阳修已等候多时,神色比上次更加凝重。他开门见山,将朝堂上夏竦等人以“朋党论”攻讦新政、污蔑范仲淹“聚敛”、“动摇国本”的严峻形势,以及新政在地方推行遭遇的重重阻力,简要告知崔?。
“……希文兄之意,夏竦等人所为,与前朝丁谓借‘天书’之名行贪墨之实,如出一辙!皆是假公济私,祸国殃民!”欧阳修目光灼灼地看着崔?,“崔编修,你深研前朝旧档,洞悉其中积弊。值此危难之际,翰林清流,当以史笔为刃,正本清源!你可愿着文一篇,以‘天书封祀’之祸为例,剖析此类‘借名靡费、动摇国本’之害,以正视听,以儆效尤?”
崔?心头剧震!范仲淹竟亲自点名,要他执笔为新政发声!以他刚刚触及的“天书”旧案,直指当下夏竦等人的攻讦!这既是莫大的信任,更是将他彻底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宋祁的谨慎告诫、叶英台的冰冷警告、夏竦的权势熏天、那份被深藏的危险档案……一旦此文问世,他必将成为夏竦一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欧阳修那殷切的目光,范仲淹那忧国忧民的身影,新政推行中那些触目惊心的阻力与百姓的期盼……更与“天书”旧档中那血淋淋的教训交织在一起!史笔如镜,岂能因畏惧而蒙尘?士人之责,岂能因凶险而退缩?
他想起清风夜谈时欧阳修的教诲,想起自己写下的“莫道书生无胆气,笔锋亦可裂长空”的诗句!胸中一股热血激荡,冲散了所有的犹豫与恐惧!
崔?深吸一口气,目光迎上欧阳修,声音沉稳而坚定:“下官……愿执此笔!以史为鉴,为新政正名,为天下苍生,尽一份绵薄之力!”
“好!”欧阳修猛地一拍桌案,眼中精光爆射,“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你且放手去写!不必顾忌!一切后果,自有老夫与希文兄担待!务求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数日后,汴京朝野震动!
一份署名“翰林院编修崔?”的雄文《论“神道耗国”之祸——以真宗朝“天书封祀”为鉴》,如同平地惊雷,在最新一期的《邸报》(官方政情通报)及数家影响力巨大的民间书坊刻印的“朝报”上同时刊出!
文章开篇,崔?以极其详实的史料数据,重现了“天书封祀”这场闹剧对国家财政造成的灾难性消耗:营建宫观耗银数百万两,征发民夫数十万,赏赐方士、官员、地方“祥瑞”耗费钱粮无数,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边备松弛!笔锋如刀,字字泣血!
继而,他犀利地剖析了此类“神道耗国”行为的本质:
“……其害非止于靡费钱粮,更在于蛊惑君心,扰乱朝纲!借‘祥瑞’之名,行谄媚之实;假‘盛典’之机,开贪渎之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乎,宵小之徒,竞献符瑞以邀宠;贪墨之辈,巧立名目以中饱!国库之银,尽入私囊;民脂民膏,化为乌有!此非‘耗国’而何?非‘动摇根基’而何?”
文章矛头直指核心:
“……尤可惧者,此类行径,常披‘敬天法祖’、‘祈福禳灾’之华衮,其害隐蔽而深远!今有识之士,倡新政以富国强兵,省冗费以养民力,此乃固本培元之正道!然竟有宵小,污新政为‘聚敛’,斥良策为‘动摇国本’,其心可诛!其行径,与前朝借‘神道’之名行蠹国之实者,何其相似!前车之覆,殷鉴不远!若任此等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之论蔓延,则新政危矣!社稷危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月照寒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月照寒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