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热烈气氛尚未散去。
清华园内,银杏叶片片金黄,为这座学术圣地披上了灿烂的秋装。
然而,比这秋色更为炽热的,是一场即将在机械制造系掀起的“技术风暴”。
国庆后约两周,“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在校内大礼堂,召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课题发布会。
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不仅机械系的学子们翘首以盼,就连电机、精仪、动力等兄弟院系的学生,乃至一些青年教师也被吸引而来。
大礼堂内座无虚席,走廊和后排都站满了人,气氛热烈得如同盛夏。
这场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吕辰、王卫国等六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在红星轧钢厂的成功实践。
他们的故事,经由校刊的长篇通讯和同学们的口口相传,早已在清华园内成为了传奇。
自动分拣码垛系统、仓库管理集成、攻克“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些词汇激励着无数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用知识改变工业面貌的年轻心灵。
当红星轧钢厂的李怀德副厂长身着笔挺的中山装,在系领导和刘星海教授的陪同下走上主席台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李怀德满面红光,精神抖擞,他代表着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代表着国家工业建设的坚实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李怀德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工厂领导者特有的豪迈与务实,“今天,我能站在咱们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上,心情非常激动!为什么?因为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国家工业未来腾飞的希望!”
他开门见山,再次高度赞扬了吕辰他们的项目。
“同学们可能都听说了,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们红星轧钢厂,与贵系的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汪传志、陈志国、任长空六位同学合作,成功研发并上线运行了国内首套应用于重工业现场的‘板材自动分拣码垛及仓库管理系统’!”
他详细描述了系统运行时的壮观景象,讲述了它如何将工人从繁重、重复且有一定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何将发货效率提升数倍,如何将库房管理从混乱无序变得井然有序。
“这不是纸上谈兵!”李怀德用力一挥手,“这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它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咱们清华学子的智慧,一旦与工厂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证明了‘厂校合作’这条路,走对了,走宽了,前途无量!”
他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语气愈发激昂:“同学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更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有抱负、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才!红星轧钢厂,愿意成为各位实践理想、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实践基地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李怀德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彻底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许多学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渴望的光芒。
随后,发布会进入了核心环节——课题发布。
由机械制造系的资深教师和轧钢厂技术科的王科长、钱工程师、孙工程师等人共同梳理遴选的实践课题,被逐一公布在大礼堂侧面的巨型公告板上,同时技术科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分发详细的课题说明手册。
霎时间,整个礼堂如同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沸腾了!
公告板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阅读着课题名称和简介,议论声、惊叹声、讨论声汇成一片。
“快看!‘板材自动矫平系统设计与试验’,实践经费700元!”
“我的天!‘热处理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经费1200!”
“还有这个,‘飞剪定尺精度与动态补偿研究’,1500元!”
这次发布的课题,涵盖了紧固件工艺、金相分析、热处理工艺优化、冷轧参数控制等基础领域,但更多的,是紧扣生产实际痛点的“应用型研究”。
例如《轧辊磨损在线检测与自适应补偿机构设计》:旨在解决轧辊磨损影响板材质量的问题,要求设计简易可靠的检测装置和补偿机构。
《基于继电器逻辑的天车定位与防撞系统改进》:要求为厂内天车加装高精度限位和防撞装置,提升安全性与作业效率。
《连铸坯表面缺陷自动识别探索》:尝试利用光学传感和初级图像处理技术,对连铸坯表面缺陷进行初步识别分类。
《冷轧机液压AGC(自动厚度控制)系统稳定性优化》:针对现有厚度波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大型电机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装置研制》:旨在预防关键设备突发故障,减少停机损失。
大大小小,一次性发布了整整四十七个课题!
每个课题都标注了预估的实践经费,从五百元到一千五百元不等,这在当时是一笔足以支撑深入研究和试验的巨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