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城内的厮杀声渐渐微弱下去,并非因为胜负已分,而是因为一种更令人心悸的恐怖平衡已经形成。公孙固的宋军虽遭受重创,但仍凭借武库和宫城的坚固工事死守核心区域,如同困兽,战斗力反而更加凶悍。公子潘的叛军与楚军小股精锐控制了大部分外城和街巷,却一时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攻势暂缓,转而进行围困和清剿残余抵抗。
阴湿的牢狱中,隰朋的生命已如风中残烛。公孙固虽未立刻杀他,但狱卒的苛待、内心的忧愤以及年事已高,已彻底击垮了他的身体。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一夜,一名冒着巨大风险前来探视的旧部门客,隔着牢栏见到了形容枯槁的老臣。隰朋屏退左右,用极其微弱却清晰的声音,留下了他最后的政治遗嘱:
“潘…非人主之器,暴虐而短视,引楚入室,实为卖国。孝公…柔弱,然名分尚在,乃抗楚之旗…宋襄公迂腐,然其与楚为敌,势不两立…齐之生机,不在临淄一隅,而在…外…”
他艰难地喘息着,继续道:“吾已…遣人密赴莒国,寻公子元(齐桓公另一子,与太子昭、公子潘皆异母),其人…沉稳,或有可为。尔等…当设法联络孝公旧部,或奔…或隐,保存实力。切不可…与潘、或与宋…死磕…要等…”
“等什么?”门客急切地问。
“等…楚与宋…大战起。等…晋国…西陲之晋,必有雄主出…那才是…真正能…尊王攘夷者…” 隰朋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牢狱的墙壁,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声音渐如游丝,“告知后人…勿忘桓管之志…勿失…齐人之魂…”
言毕,隰朋溘然长逝。这位管仲事业的继承者、在末世苦苦支撑的齐国老臣,最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他的死,和他最后的布局,却为齐国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微弱的、却至关重要的火种。
他的死讯传出,临淄城内,无论是惴惴不安的民众,还是仍在抵抗的忠贞之士,乃至部分被迫依附公子潘的贵族,无不暗自神伤。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了残破的国都。隰朋之死,象征着一个时代最后的理性与尊严的逝去。
与此同时,在宋国盂地,一场闹剧般的会盟正在上演。
宋襄公踌躇满志,早早到达会场,布置好一切,以盟主自居。然而,应约前来的诸侯寥寥无几,且多为墙头草般的小国君主,场面冷清至极。更让宋襄公心头蒙上阴影的是,楚成王竟然亲自来了,而且仪仗煊赫,甲士如云,气势远压主人。
会盟台上,宋襄公依然沉浸在“仁义”的幻梦中,试图主导盟约,重申“尊王攘夷”的旧调,并提议联军伐楚“不臣”。台下响应者稀稀拉拉。
楚成王熊恽冷笑一声,长身而起。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宋襄公:“襄公之言,何其迂也!当今之世,强者为尊。寡人闻:‘王者’,有德者居之。宋公口口声声‘尊王’,然周室衰微,天下无主久矣。今日之会,既推盟主,何不就此推举一真正有德有力者,共尊之?”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这已彻底撕破了“尊王”的遮羞布,直指霸权本身。
宋襄公又惊又怒:“楚子何出此言!盟主乃尊王命、合诸侯以谋公益,岂是私相授受?”
楚成王步步紧逼:“哦?公益?齐国内乱,宋公遣兵干涉,扶立傀儡,驻军索贿,这也是公益?无非是觊觎齐桓霸业而不得其法耳!论国力,论军威,楚带甲百万,地跨江汉,寡人在此,谁敢不服?”他目光扫视全场,小国君主们纷纷低头,不敢直视。
“你…!”宋襄公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楚成王,“蛮夷之辈,不识礼义,安敢在此狂言!”
“礼义?”楚成王哈哈大笑,“礼义能当饭吃,还是能挡我楚军铁蹄?宋公既谈礼义,为何苛待齐臣隰朋,以致其惨死狱中?(他已收到临淄最新情报)这便是宋公的‘仁义’吗?”
宋襄公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煞白。他没想到楚王消息如此灵通,更将其伪善一面当众戳穿。
楚成王趁势喝道:“如此无德无才、虚伪无能之辈,岂堪为盟主?左右,与我拿下!”
埋伏在会场周围的楚国甲士一拥而上。宋襄公的护卫本想抵抗,但见楚军势大,诸侯皆作壁上观,瞬间土崩瓦解。宋襄公本人被当场擒获,成了楚国的阶下囚。
一场意图称霸的会盟,以盟主被擒的惊天丑闻告终。楚成王挟持宋襄公,威风凛凛,睥睨诸侯:“尔等可愿尊楚?” 在绝对的武力和威慑面前,各国君主战战兢兢,只得唯唯诺诺。楚成王志得意满,押着俘虏,凯旋而归。消息传开,天下震动。宋国上下,如遭晴天霹雳。
临淄城内,公子潘得知宋襄公被擒,欣喜若狂。最大的外部威胁似乎解除了。他立刻加大了对宫城的压力,同时派人向城内的公孙固喊话,威逼利诱,令其投降。
公孙固此刻陷入了绝境。外无援兵(主公被俘,本国可能大乱),内无粮草,军心涣散。隰朋已死,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谈判筹码和泄愤对象。继续抵抗,只有全军覆没一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