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仓库顶部的天窗洒落,张振华在行军床上睁开眼睛,第一反应是摸向锁骨处的印记。那三角形的轮廓比昨天更明显了,指尖触碰时有细微的电流感。
醒了?莫雨的声音从角落传来。她正坐在监控设备前,面前的五个屏幕分别显示着警局不同区域的实时画面。李卫国刚出门晨练,我们有一小时窗口期。
张振华揉着太阳穴坐起来。昨晚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看到刘建军拿着那个三角形装置进入警局特殊电梯。李卫国?那个退休的老刑警?
1992年圣玛丽孤儿院火灾的第一响应人。莫雨调出一份扫描档案,也是当年唯一拒绝签署电路老化结论报告的警官。
张振华凑近看屏幕。档案照片上的老人面容刚毅,眉骨处有一道疤痕。备注栏用红字标注:曾多次申请重启调查,疑似掌握非官方信息。
你认为他知道什么?
莫雨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透明证物袋,里面装着几根白发。昨天你睡着后,我去了趟警局证物室。这是从林岩最后案件现场提取的,不属于任何登记在册的警员。
她将证物袋递给张振华:DNA检测显示,这是李卫国的头发。他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张振华的指尖隔着塑料袋触碰那些白发,突然一阵刺痛——不是来自印记,而是大脑深处的某个地方。模糊的画面闪过:燃烧的建筑,尖叫的孩子,一个穿警服的男人抱着什么从火场冲出来...
稳定剂副作用。莫雨递给他一杯水,记忆解封过程会产生短暂幻觉。
不是幻觉。张振华抬头,我记得那场火灾。李卫国救出了一个孩子...是我。
莫雨的表情微妙地变化了一下:那么他可能认识你真正的身份。
半小时后,张振华戴着鸭舌帽和眼镜,坐在滨海公园的长椅上,假装看报纸。根据莫雨的情报,李卫国每天早晨都会在这里打太极。
七点十五分,老人准时出现。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动作缓慢但精准,完全看不出已经七十多岁。张振华等待他完成整套动作,才走上前去。
李警官?
老人转身,眼神警觉:认错人了。
1992年圣玛丽孤儿院。张振华压低声音,您救出了一个孩子,在西南侧洗手间。
李卫国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上下打量着张振华,突然抓住他的手腕:跟我来。
他们来到公园最偏僻的角落,李卫国确认四周无人后才开口:张岳峰的儿子?我认得你的眼睛。他声音嘶哑,他们说你已经死了,在那次实验室爆炸中。
什么爆炸?张振华心跳加速,我父亲死于车祸。
老人冷笑一声,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旧皮夹,取出发黄的照片:1991年,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年会。你父亲站在最右边。
照片上是二十多名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张振华一眼认出了年轻的父亲,但更让他震惊的是站在中间的那个人——李维,理论上应该在爆炸中丧生的首席科学家,此刻正对着镜头微笑。
火灾后一周,李卫国继续说,我偷偷跟踪运送孤儿的车辆,到了一个秘密设施。在那里,我看到李维还活着,正在给孩子们注射某种东西。老人眼中闪过痛苦,我想报警,但第二天就被调去了交通科。
那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三十七个孤儿,只有七个活到成年。李卫国的手微微发抖,其他的...变成了实验品。我暗中调查过,活下来的七个都有特殊之处。他直视张振华的眼睛,包括你。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张振华感到锁骨处的印记开始发热:您知道灰质计划吗?
老人脸色骤变:你不该知道这个名字!他紧张地环顾四周,听着,孩子,无论你现在为谁工作,立刻停止调查。那些人不只是科学家,他们是——
李卫国的话戛然而止。他的表情凝固了,右手抓向胸口,脸色迅速变得灰白。
李警官!张振华扶住摇晃的老人。
笔记...我家...天花板...李卫国艰难地吐出几个字,随后瞳孔扩散,身体瘫软下去。
张振华迅速检查脉搏——已经停止。他正要实施心肺复苏,远处传来游客的说话声。理智战胜了冲动,他最后看了老人一眼,压低帽檐迅速离开。
——
莫雨撬开李卫国家门锁只用了十秒。这个位于老式小区顶层的公寓简朴得近乎简陋,墙上挂满警队合影和奖状。
检查天花板。张振华搬来椅子,摸索着吊顶的每一块板材。在卧室灯罩上方,他发现了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一本黑色笔记本。
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上写着:圣玛丽孤儿院非官方调查记录——李卫国。
找到了。他将笔记本递给莫雨。
她快速翻阅,停在一页手绘的图表前:看这个。
图表中央画着三个相连的人形简笔画,分别标注、和。三条线从他们延伸出去,连接到一个标着Level 13的方框。最下方写着一行小字:三减一大于四=量子态叠加效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