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瑶瑶的笑声
街道托育点的成立,确实像一阵及时雨,缓解了王家乃至周边几户双职工家庭的燃眉之急。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赣南这个小县城时,王家小院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秀兰婶子,送瑶瑶去托儿所啊?隔壁张大姐挎着菜篮子,笑着打招呼。
是啊,张大姐您这是去买菜?李秀兰一边仔细地给瑶瑶裹好襁褓,一边回应。
可不是嘛,今天集市上有新鲜的河鱼,去买两条给孩子们补补。
这样的清晨对话,成了巷子里最常见的风景。李秀兰或者王红会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瑶瑶,穿过还带着露水的青石板路,将她送到居委会那间临时改造的托育点。
托育点里已经热闹起来。两位被街道聘用的婶子都是附近有经验的老人,一个姓刘,一个姓陈。刘婶子正在给一个哭闹的孩子换尿布,陈婶子则在准备孩子们的米汤。
瑶瑶来啦!陈婶子笑着迎上来,今天睡得可好?
睡得可香了,一觉到天亮。李秀兰小心地把瑶瑶交给陈婶子。
托育点虽然简陋,但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简单的识字画,角落里整齐地摆放着几个摇篮。五六个年纪相仿的婴儿在这里度过白天,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咿呀发声,充满了生机。
瑶瑶似乎也渐渐适应了这种规律的生活。她是个安静的孩子,除了饿了或者尿湿了,很少哭闹。刘婶子常说:瑶瑶这孩子真省心,吃奶也乖,睡觉也踏实。
傍晚时分,去接瑶瑶回家成了王家人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王建国若是下班早,会特意绕到托育点。这个平日里严肃的七级钳工,在见到小女儿的那一刻,脸上的线条总会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瑶瑶,爸爸来接你了。他会用那双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手,小心翼翼地托起女儿。
瑶瑶似乎能认出父亲的声音,总是转动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寻找声源,小手无意识地挥舞着。
王超有时也会去接妹妹。他总能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些小惊喜——一罐系统里秒杀来的优质奶粉,或者柔软的婴儿毛巾。
哥,你又给瑶瑶带好东西!王玥总是第一个发现。
你也有份。王超笑着摸摸妹妹的头,又从另一个口袋掏出用油纸包着的芝麻糖。
最兴奋的莫过于王刚和王玥。一放学,书包都来不及放,就直奔托育点,扒在窗口看妹妹。
妹妹,看我!王玥会把自己在学校新学的儿歌唱给瑶瑶听。
瑶瑶总会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专注地看着姐姐,偶尔发出的回应声。
王刚则总是小心翼翼地靠近摇篮:瑶瑶,哥哥回来啦!
这时总会被保育员婶子笑着提醒:王刚,小声些,妹妹刚睡醒。
家里也因为这个小生命的加入,增添了许多琐碎却温馨的日常。晚饭后,李秀兰和王红总会凑在煤油灯下,一边闲聊,一边用柔软的旧布给瑶瑶缝制小衣裳。
妈,你看这个袖子这样缝行吗?王红举着手里的半成品。
再宽松些,细伢子长得快,要留点余地。
王建国虽然笨手笨脚,但也会在饭后站在摇篮边,看着小女儿出神。这个在车间里能精准调试精密设备的七级钳工,面对这么小的婴儿时总是格外谨慎。
你呀,看孩子像看什么精密仪器似的。李秀兰每次看到都要笑话他。
这么小的孩子,当然要仔细照看。王建国认真地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女儿。
王超则继续扮演着物资补给官的角色。奶粉、奶瓶、爽身粉、柔软的纱布巾...他总是能用朋友捎来的这个万能的理由,适时地填补着养育幼儿的各类需求。
超儿,你这朋友可真周到,连这么软的纱布巾都能弄到。李秀兰有一次忍不住感叹。
他在供销系统工作,门路广。王超面不改色地编着理由。
这天晚上,一家人吃完饭,正围着堂屋的桌子闲聊。瑶瑶被放在铺了厚褥子的竹编摇篮里,王玥拿着那个崭新的、色彩鲜艳的摇铃,在她眼前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
忽然,一直盯着摇铃看的瑶瑶,咧开了没牙的小嘴,发出了一声清晰的笑声。
这笑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在堂屋里漾开了涟漪。
呀!妹妹笑了!王玥第一个惊喜地叫出声,手里的摇铃都忘了摇。
真的笑了!王红也立刻凑了过去,脸上洋溢着喜悦。
李秀兰放下手里的针线,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哎呦,我的小乖乖,会笑啦!再笑一个给妈妈听听!
连在看报纸的王建国都忍不住放下了报纸,快步走到摇篮边:我看看,我看看。
王刚更是踮着脚尖,努力往摇篮里看:瑶瑶,再笑一个!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瑶瑶似乎感受到了这份温暖的气氛,又接连发出了几声的笑声,小手小脚还欢快地舞动着。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弯成了月牙,白白嫩嫩的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快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