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转瞬即过。唐军大营如同上紧发条的战争机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发出了低沉的轰鸣。侯君集尽起主力两万余人,辅以大量征调的民夫与驼马,浩浩荡荡,离开时罗漫山隘口,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西面的焉耆王城席卷而去。
李恪率领的“技战营”与前锋三千精锐,如同洪流的锋锐箭镞,行进在大军最前方。队伍中那些覆盖着油布的奇特车辆,引得后续部队的将士纷纷侧目,窃窃私语。伊州之战的种种传说,早已在军中流传开来。
越靠近焉耆,地势逐渐开阔,但气氛也越发紧张。沿途不时遇到小股西突厥游骑的骚扰,他们远远放箭,一击即走,试图延缓唐军的速度。李恪命令前锋以强弓硬弩还击,并不与之纠缠,全军保持高速推进。
“王爷,前方二十里,便是焉耆王城!”斥候带回的消息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李恪勒马高坡,举目远眺。只见远处地平线上,一座土黄色的城池轮廓在蒸腾的热浪中若隐若现。城池依山傍水(倚靠天山支脉,濒临开都河),规模远比伊州宏大,城墙高厚,敌楼密布,隐隐可见城头密集的人影和飘动的旗帜。那就是乙毗射匮选择的最后屏障——焉耆。
“传令,停止前进,依托前方丘陵扎营,等候大都护主力!”李恪沉声下令。前锋的任务是抢占有利地形,监视敌军,为主力抵达后的攻城做准备,并非贸然进攻。
唐军前锋营寨迅速立起,与远处的焉耆城遥遥相对,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当天下午,侯君集率领主力抵达,连绵的营盘将焉耆城东、北两个方向围住,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强大的军势给予城头守军巨大的压力。
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侯君集、李恪以及一众高级将领再次齐聚沙盘前。
“诸位,”侯君集声音沉肃,“焉耆城高池深,乙毗射匮收拢溃兵,加之城内守军,兵力当不下四万。更有吐蕃援助,其据城而守,负隅顽抗,意在拖延时日,待我师老兵疲,或等吐蕃更大规模的干预。”
他手指重重敲在沙盘上的焉耆模型上:“故此战,贵在神速!必须在吐蕃全力介入前,拿下此城,彻底打垮乙毗射匮!”
“大帅,末将愿率本部兵马,主攻东门!”一名虬髯将领抱拳请命。
“末将愿攻北门!”
众将纷纷请战,士气高昂。
侯君集抬手压下众人的声音,目光转向李恪:“吴王殿下,你部为前锋,攻坚重任,还需你担起来。东门最为高大坚固,亦是乙毗射匮重兵布防之处,本帅欲以此为主攻方向。殿下之‘技战营’,可有把握,为大军轰开此门?”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李恪。轰开城门?这谈何容易!焉耆城门必是厚重木料包裹铁皮,甚至可能内填夯土,寻常冲车都难以撼动。
李恪迎向侯君集的目光,平静却自信:“大都护放心,恪,必竭尽全力,为大军打开通道!但我需要时间,需要大军佯攻配合,吸引守军注意,掩护我‘技战营’抵近城门。”
“好!”侯君集要的就是这句话,“你需要多少时间?如何配合?”
“两个时辰!”李恪斩钉截铁,“请大都护下令,对北门、西门发起持续猛攻,做出四面合围,重点突破北西两门的假象。东门攻势可稍缓,但需保持压力,令其不敢轻易抽调兵力。我部将趁乱潜至东门外,寻找机会,爆破城门!”
“爆破?”有将领低声疑惑。
“便是以‘伏火雷’之力,炸毁城门!”李恪解释道。
帐内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虽然早有耳闻,但亲耳听到这位亲王要以那“妖雷”直接炸城,还是感到一阵心惊。
侯君集深深看了李恪一眼,不再多问,直接下令:“便依殿下之策!各部听令……”
攻城方略就此定下。唐军如同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焉耆城高效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焉耆城内,气氛同样紧张到了极点。
王宫(原焉耆王宫,现被乙毗射匮占据)大殿内,乙毗射匮面色阴沉地听着各部首领的汇报。唐军兵临城下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可汗,唐军主力已合围,正在打造攻城器械,不日即将攻城!”
“东门外发现唐军前锋营寨,旗号是……唐国吴王李恪!”
听到“李恪”二字,乙毗射匮的眼角狠狠抽搐了一下,伊州城下的爆炸声和火光仿佛再次在他耳边眼前重现。那股源自未知的恐惧和刻骨的怨恨,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
“李恪……”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他竟敢来!”
“可汗,”尚结赞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依旧保持着冷静,“唐军势大,不宜硬拼。当依托坚城,消耗其锐气。我已观察过,唐军主营在东北,攻势必将最为猛烈。东门有李恪在,此人诡计多端,擅长奇技,需加倍防范,尤其是……要小心他用那火器偷袭城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