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闻言,脸上的兴奋稍敛,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师兄教诲的是。是师弟孟浪了。佛门之衰,非一日之功;道门之兴,亦非一蹴而就。借势而为,稳扎稳打,方是正理。我这就去安排,令各宫观自查自纠,同时选派得力弟子,准备赴各地讲经。”
就在青羊宫内为道门未来谋划之际,长安城内的各大佛寺,却是一片愁云惨雾。
大慈恩寺的方丈室内,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僧相对无言,脸上满是疲惫与焦虑。案头同样堆满了各种报纸,上面刺目的标题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他们坐立不安。
“灵隐寺……灵隐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一位白眉老僧痛心疾首地拍着桌子,“慧明那孽障!平日里就跋扈嚣张,老衲早有耳闻,只念他管理田产还算得力,未加严惩。如今倒好,捅出这天大的篓子!连累我整个佛门蒙羞!”
“何止是蒙羞?”另一位面容愁苦的僧人叹息,“如今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都在议论我佛门‘藏污纳垢’!那些说书先生更是添油加醋,把慧明之事编成段子,四处宣扬!更有甚者,将以往一些真假难辨的陈年旧事也翻出来,安在佛门头上!更有儒家那些夫子,趁机落井下石,口诛笔伐,说什么‘不事生产’、‘蠹国害民’!我们……我们已成众矢之的了!”
“官府那边压力也极大。”负责对外联络的知客僧忧心忡忡,“长安府尹昨日派人来问话,态度极其严厉,要求我们各寺自查,上报所有田产来源、租佃情况、有无欺压佃户、寺内僧众有无劣迹……还要我们‘主动配合’,澄清流言。可这流言……如何澄清?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更可怕的是,”白眉老僧眼中闪过一丝恐惧,“老衲收到消息,此事背后……似乎有东宫的影子!太子殿下那日微服,恰在灵隐寺祈福,随后便出了杨石之事,紧接着便是这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环环相扣,雷霆万钧!这绝非巧合!”
此言一出,室内一片死寂。所有僧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直冲头顶。若真是太子殿下要动佛门……那后果,不堪设想!
甘露殿。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报,正是关于灵隐寺慧明一案初步审查的结果以及目前长安乃至关中舆论沸腾的汇总。他脸上看不出喜怒,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承乾,”李世民缓缓开口,目光投向侍立一旁的太子,“此事,你做得干净利落。以雷霆之势拿下首恶,再借报纸舆论之力,将佛门积弊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如今,佛门已是焦头烂额,声望大跌。”
李承乾微微躬身:“父皇谬赞。儿臣只是恰逢其会,不忍见百姓蒙冤,更不容佛门败类玷污我大唐清明。至于舆论,不过是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百姓自行评判罢了。”
“自行评判?”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好一个‘自行评判’。这‘评判’的浪潮,如今可是汹涌得很呐。连魏征都上疏,言佛门特权过甚,侵占良田,逃避赋役,有碍国本。这老家伙,难得说了句朕爱听的话。”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扫过标注着各大寺庙的图点,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佛门……前朝隋炀帝便对其优渥有加,我大唐立国之初,亦曾借助其安抚民心,稳定局面。然,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四海渐安,国力日盛,佛门坐拥庞大田产、财富,信徒广布,俨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其不纳税,不服役,僧侣良莠不齐,更有如慧明者,倚仗寺产,鱼肉乡里,已成地方一害!长此以往,非但于国无益,反成隐患!”
李世民转过身,目光如电,直视李承乾:“承乾,你此次出手,时机、手段,都恰到好处。既惩治了恶行,伸张了正义,更借此东风,敲打了整个佛门!让他们知道,这大唐的天下,终究是李家的天下!任何势力,都必须在朝廷的规矩之内行事!宗教,可以是安抚人心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凌驾于律法、危害社稷的毒瘤!削弱它,掌控它,使其真正为我所用,而非为它所累,这才是帝王之道!你,做得很好。”
李承乾心中一凛,明白父皇不仅看穿了他的布局,更完全赞同他对佛门的态度。这无疑是一道无声的授权。他沉声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佛门之弊,根深蒂固。此次风波,只是开始。后续如何引导,如何收束,还需父皇圣断。”
李世民挥了挥手:“你既有此心,又有此能,放手去做便是。记住,打蛇打七寸,要么不动,动则必使其伤筋动骨,再难为患!朝廷的威严,不容挑衅!”
“儿臣遵旨!”
长安西市,一间临街的茶肆二楼雅间。窗外市声喧嚣,窗内茶香袅袅。武家姐妹——武丽娘、武媚娘和武碧娘正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几碟精致的茶点,还有一份翻开的《长安时代》,上面正连载着时下最火爆的“白娘子传奇”戏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长安新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长安新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