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轴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那道缝隙背后,是死寂的黑暗,和一片被抽空了灵魂的虚无。
萧景珩并未看到他想象中兵临城下的苏烬宁,只看到了自己投射在殿门内壁上,一个被拉得畸形而孤独的影子——轮廓扭曲,随烛火微微颤动,像一具悬于墙上的残骸。
寒气从地砖渗出,顺着他的脊背爬升,冷得仿佛骨髓结霜。
他缓缓退回殿内,仿佛被抽走了所有骨头,颓然坐倒在布满灰烬的冰冷金砖上。
指尖触到地面时,细碎的香灰粘附在皮肤上,带着微弱的余温与尘土的粗粝感,如同王朝最后的呼吸。
未时初,乾清宫内一片狼藉。
倾覆的香炉仍在冒着最后一缕青烟,名贵的龙涎香灰烬混杂着尘土,铺了满地,如同一个盛大王朝的骨灰。
空气中弥漫着焦苦的气息,夹杂着金属锈蚀与织物烧灼的余味,每一次吸气都像吞下一段腐朽的历史。
孙宫女端着簸箕和扫帚,低着头,用一种近乎麻木的恭敬,小心翼翼地收拾着残局。
她的鞋底踩过灰烬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在这死寂的大殿里清晰可闻,宛如时间本身在低语。
她动作很轻,脚步无声,生怕惊扰了那个蜷缩在龙椅阴影下的帝王。
在擦拭御案时,她的手在袖中微微一动,一盏小巧的琉璃灯便悄无声-息地滑落,被她顺势推入了堆放奏折的角落,灯座恰好被一本摊开的黄册遮住一半。
那灯盏不过掌心大小,琉璃质地在昏暗中透着温润的光,仿佛藏着一团未曾熄灭的星火。
灯底用朱砂刻着两个稚拙的小字——烬安。
起初,萧景珩并未察觉。
他只是空洞地望着满地狼藉,耳边是自己粗重而混乱的呼吸声,还有远处檐角风铃在微风中的轻响,空灵得不像人间之声。
直到一丝微光从那奏折的缝隙中折射出来,刺入他的眼帘——那不是烈焰般的灼目,而是如春水初融般柔和的一线亮色,却足以撕裂他心底的混沌。
他僵硬地转过头,目光被那两个字死死钉住。
烬安……苏烬宁的“烬”,安平的“安”。
一段被他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毫无征兆地冲破了脑海的壁垒。
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夜,他奉太后之命去冷宫送些过冬的炭火,为的只是彰显皇家恩德。
途经一处偏僻破败的院落时,他看见窗内透出一点豆大的光。
一个瘦小的女孩,大概只有七八岁,正倚着窗,借着那点微光,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厚厚的书。
她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薄雾,又迅速被指尖抹去,露出一双专注的眼睛。
她脚边,就点着这样一盏简陋的琉璃灯,火焰跳跃着,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映照着她冻得发红的手指和单薄的衣衫。
他当时还问了随行的太监,那是什么书。
太监回说,是《贞观政要》。
一个冷宫的孤女,在读《贞观政要》。
他当时只觉得荒谬可笑,不过是孤女自苦,博取同情的把戏,便未再多看一眼,转身离去。
那时门外雪落无声,马蹄踏碎冰层的声音清脆而遥远。
如今,这盏灯跨越了近十年的光阴,再度出现在他眼前。
它没有千军万马的肃杀,没有虎头兵符的威压,却像一根无形的针,精准而狠戾地刺入他最柔软的记忆。
那一瞬间,他仿佛听见了当年那扇木窗吱呀开启的声音,闻到了旧纸与灯油混合的淡淡气息。
那道光,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他这些年一步步走向疯狂的丑陋,也照出了她十年如一日的隐忍与筹谋。
原来,她的野心,从不是从他手中夺走什么,而是要建立一个她书中所见的盛世。
申时三刻,文华殿外,百官云集,气氛庄重而压抑。
紫大臣手持玉笏,立于丹陛之上,面对着一张张或激动、或迷茫、或投机的脸,朗声倡议:“国不可一日无君!今主上失德,君道陵夷,社稷危殆!苏主事以女子之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安民心、定军心,功盖当世!臣,请奏,立苏主事为摄政太后,代行天子事,以安天下!”
“臣附议!”
“请立摄政太后!”
声浪如潮,一波高过一波,仿佛下一刻,新的皇权就要在这殿前诞生。
然而,一身戎装的沈将军却排众而出,他沉重的军靴踏在石阶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瞬间压下了所有喧嚣。
青鸢悄然退至殿后,手中紧握那卷早已备好的锦帛——三年前,她曾在苏烬宁案头见过这份未署名的策论,纸上墨迹沉稳,每一条皆关乎民生疾苦,彼时只道是闲笔,今日方知是伏笔。
沈将军环视众人,声音低沉如铁:“苏姑娘救国于水火,靠的不是权谋机心,而是恤民之仁。她的志向,从来不在庙堂之上,更不在那把龙椅。诸公若真心敬她,便莫要用这虚名,为她套上枷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世毒妃:冷宫嫡女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末世毒妃:冷宫嫡女的逆袭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