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下旬的香港,春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清晨还透着几分晴意,午后就飘起了细密的雨丝,将中环的石板街洗得发亮,沿街的老茶馆飘出阵阵普洱香,混着湿润的空气,透着几分慵懒的诗意。
林英坐在香江集团总部的办公室里,指尖划过桌上的文件——鹏城工业园的幼儿园地基已打好,钢筋正陆续运抵;欧洲家乐福的春节订单刚完成交付,又追加了10万台冰箱的新需求;香江影视部与王祖闲的电影投资协议,只差最后签字。他揉了揉眉心,刚想让秘书泡杯咖啡,私人电话忽然响了,屏幕上跳动着“王祖闲”三个字。
“林先生,下午好。”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带着几分轻快,“不知道您今天有没有空?我在中环发现一家很有意思的老茶馆,想请您喝杯茶,顺便聊聊电影剧本的修改细节。”
林英抬眼看向窗外,雨丝正顺着玻璃蜿蜒而下,将远处的维多利亚港晕染成一幅水墨画。他想起前几天在鹏城的相处,心中泛起一丝暖意,拿起外套:“刚好忙完手头的事,半小时后在茶馆门口见。”
挂了电话,他叫来袁天凡:“下午的会议推迟到明天,鹏城那边的事让李建国盯紧,有紧急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袁天凡看着他匆忙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笑着应下:“放心吧林生,您安心去。”
林英驱车赶往中环,雨势渐缓,淅淅沥沥地落在车窗上。他特意绕路去了铜锣湾的老字号点心铺,买了两盒刚出炉的杏仁酥——上次聊天时,王祖闲提过喜欢吃甜而不腻的点心。
抵达石板街时,王祖闲已站在茶馆门口等他。她穿着米白色的风衣,长发挽成松松的发髻,耳边别着一朵白色山茶,手里撑着一把素色油纸伞,站在雨雾中,像一幅雅致的水墨画。看到林英的车,她眼睛一亮,快步走上前。
“林先生,你来得正好,这家茶馆的二楼临窗,能看到整条石板街。”她笑着递过一把备用油纸伞,“雨有点大,小心路滑。”林英接过伞,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微微一顿,她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连忙转身走进茶馆。
茶馆二楼果然清净,临窗的位置摆着一张红木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套紫砂茶具。两人坐下后,茶倌端来刚煮好的普洱,茶汤红亮,香气醇厚。王祖闲提起茶壶,熟练地温杯、洗茶、斟茶,动作行云流水,透着几分雅致。
“我父亲以前很喜欢喝普洱,”她将茶杯推到林英面前,轻声说,“小时候我总在旁边看他泡茶,久而久之也学会了。后来他去了内地办厂,我就常来这家茶馆,喝着茶,就像他还在身边一样。”
林英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心底。他想起前世在工厂打工时,父亲也是这样,总爱泡一壶浓茶,在车间的角落里喝着,缓解一天的疲惫。“我父亲也是工人,”他轻声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怀念,“以前总说,一杯热茶能解百种累。可惜他走得早,没来得及看到我现在的样子。”
王祖闲眼中闪过一丝心疼,轻轻点头:“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也是在替他们圆一些未完成的梦吧。就像这部电影,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工人的付出有多珍贵。”她从包里拿出修改后的剧本,推到林英面前,“我根据你说的工业园员工故事,加了一段主角从农村来鹏城打工,靠努力当上技术骨干的剧情,你看看怎么样?”
林英接过剧本,认真翻阅起来。剧本里的主角叫阿强,和他前世的名字只差一个字,剧情里的细节——第一次进车间时的紧张、熬夜学习技术的执着、拿到涨薪后给家里寄钱的激动,都写得真实动人。“这段写得很好,”他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尤其是主角拿到第一个月涨薪,跑着去邮局寄钱的场景,很有代入感。我相信很多工人都会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王祖闲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眼睛亮晶晶的:“我就知道你能懂。之前和其他投资方聊,他们总说这段太‘平淡’,想改成主角突然暴富的剧情,我一直不同意。”“平淡才是真实,”林英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工人的日子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努力、牵挂和希望,才是最打动人的。”
两人就着剧本聊了很久,从剧情细节到人物塑造,从拍摄场地选择到演员挑选,越聊越投机。雨丝敲打着窗棂,发出细碎的声响,茶馆里的普洱香袅袅不散,将两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对了,林先生,”王祖闲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木雕,递到林英面前,“上次去鹏城,看到街边有老人在刻木雕,觉得这个小老虎很可爱,就买了下来,送给文轩少爷的。”
木雕是一只小小的老虎,线条圆润,眼神灵动,一看就是用心挑选的。林英接过木雕,指尖摩挲着光滑的木面,心中泛起一阵柔软:“谢谢你,文轩肯定会喜欢。我替他收下了。”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丝绒盒子,递给她,“这是回礼,上次在欧洲出差时买的,觉得很适合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香江枭雄:从武行替身到世界首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香江枭雄:从武行替身到世界首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