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府阁,这座矗立在德陵桃源山巅的古老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它最初并非为观赏风景而建,而是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信仰——水神崇拜。
德陵地处沅水之滨,自古以来水运发达,但也饱受水患之苦。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便修建了这座供奉水神的庙宇,取名“水府阁”。阁内供奉着水神“杨泗将军”,相传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治水英雄,死后被尊为水神,庇佑一方水土。
水府阁建成后,因其地势险要,风景秀丽,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胜地。清代诗人唐子木曾在此写下“水府高阁凌清虚,下瞰沅江如带舒”的诗句,描绘了水府阁的雄伟壮观。
水府阁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三日同辉”的奇观。每年夏至前后,当夕阳西下,明月东升之时,站在水府阁上,便能看到天上两轮明月(太阳和月亮),水中一轮明月倒影,三日同辉,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这一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水府阁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它历经沧桑,却风采依旧。数百年来,水府阁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几经损毁,又几经修复。如今的阁楼是1986年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阁高36.3米,四层三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阁内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以及关于水府阁历史文化的介绍。
水府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承载着德陵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它见证了德陵的兴衰变迁,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水府阁已成为德陵市的重要文化地标,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水府阁的由来与历史,与水神崇拜、文人墨客、三日同辉奇观以及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德陵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你站在水府阁的飞檐下,望着沅江上那轮将落未落的夕阳。暮色渐浓,江面上泛起一层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峦在暮霭中若隐若现。阁楼飞檐上的铜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忽然,江面上亮起了一点微光。那光芒起初很微弱,像是渔火,又像是星光。渐渐地,光芒越来越盛,竟在江心处升起了一轮明月。我惊讶地发现,这轮明月与西天的夕阳遥遥相对,形成了日月同辉的奇观。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江水的倒影中,竟又出现了一轮明月。一时间,天上两轮明月,水中一轮明月,三日同辉,交相辉映。江面上的雾气被月光染成了银白色,仿佛一条流动的银河。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宛如一幅水墨画。
阁楼上的铜铃仍在轻响,但此刻听来却像是天籁之音。仿佛听见了五柳先生笔下的渔人在此般美景中听到的仙乐,看见了武陵人初见桃花源时的惊艳。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这三轮明月,和那轮将落未落的夕阳。
雾气渐渐散去,江面上的明月倒影也随之消失。西天的夕阳终于沉入山后,只留下一抹淡淡的红霞。天上的一轮明月依然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站在水府阁上,望着这千年不变的明月,忽然就能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在这里修建这座阁楼。或许就是为了等待这样的时刻,见证这天地间的奇迹。
小船停靠了在桃源山水府河下的码头,还是罗邦率先下了船,然后依次搀着乐乐、唐欣儿,最后苏瑶,平缓的下船。然后看到水府阁离这么高的距离,苏瑶开口道:“这里看这座山清新自然,仰望山顶有另一番风格,去往山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怎么上去呀?”
罗邦说:“我们往前走一下就能看到了。有上去的专属道路。”
四人往码头上的台阶上走去,走了一会就看到了一片休息区,然后休息区后面还有一大片广告牌,上面简介着水府阁以及桃源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旁边有一个台阶小道,全是用石板河铺成的。罗邦说:“这是一项伟大工程,真的是不易啊!”
乐乐这时候开心的向前跑去,看着台阶小道上这么高然后说:“我们快点吧。”
苏瑶看着乐乐开心的样子,笑着说道:“乐乐,注意安全,我们不用着急,时间还足够。”
唐欣儿则是跟着乐乐欢快地小跑过去了,说道:“外面太阳这么大,这小道里凉快很多,快走吧。”
是的,这片台阶小道围绕着山腰,虽然不是笔直向前,但有些弯绕,这里面灌木丛林比较茂盛,所以阳光照射不到,给人更清凉的感觉。
这里虽然是石阶小道,不是登顶的大道。但这个季节听说白鳞洲尾奇观。来水府阁观看三日同辉的游客还是有一些的,所以台阶小道上时不时还有别的游客也在这里登顶。
他们四个人看到有的游客坐下休息,在乘凉,感叹道:“盛夏时节在这也是挺凉快的,难怪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奇观!好地方好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悄然进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悄然进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