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的秋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骤然拧紧。成都古老的城墙之上,原本攀附的青藤已褪尽绿意,枯黄的叶片在渐凉的秋风里瑟瑟低语,诉说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刘备身披锦袍,目光越过城郭,投向远方层林尽染、云雾缭绕的连绵山峦。深秋的晨风带着清冽的湿气拂过面颊,他呼出的气息,在微寒的空气里化作几缕转瞬即逝的白雾。
永年啊,你看这成都,比之荆州如何?刘备拢了拢身上的锦袍,目光依然望向远方。
张松缓步上前,与刘备并肩而立。他身材矮小,但那双眼睛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益州富庶,物产丰饶,更兼地势险要,实乃王霸之基。只是……他略一沉吟,益南尚未完全归附,恐成隐患。
刘备点点头,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自入主成都以来,巴蜀大部分地区都已平定,唯有益南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加之当地部落林立,至今仍未能完全掌控。
报——一名侍卫快步走来,庞军师求见。
有请。刘备转身向城楼内走去。不多时,庞统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依旧那副不拘小节的模样,衣袍上还沾着些许尘土。
士元,刚从军营回来?刘备笑着问道。
庞统拱手行礼:正是。主公,益南探子回报,当地几个大部落正在密谋联合对抗我军。若不尽快解决,恐成心腹大患。
刘备示意二人入座,侍从奉上热茶,才开缓缓开口道:益南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当地部落自秦汉以来便时叛时附,难以根治。南中不稳,则益州难安。如今我军虽已据有益州大部,但若不能妥善解决益南问题,终是隐患。
茶香袅袅中,张松轻啜一口,缓缓道:益南之事,不宜操之过急。当地部落世代居住,根深蒂固,强行征讨只会适得其反。
永年此言差矣。庞统放下茶盏,声音提高了几分,乱世当用重典。那些蛮夷只认拳头,不认仁义。若不趁我军士气正盛时一举平定,日后必成大患!
张松不慌不忙:士元兄,益南地势险峻,瘴气弥漫,我军士兵多来自北方,水土不服。若贸然进军,纵使取胜也必伤亡惨重。况且……他看向刘备,主公初定益州,民心未附,当以安抚为主。
刘备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茶盏边缘。张松见状,继续道:松在益州多年,对各郡县人事地理了如指掌。益南部落虽桀骜不驯,但并非铁板一块。若能施以恩惠,晓以利害,未必不能化干戈为玉帛。
永年可有具体方略?刘备问道。
张松从袖中取出一卷书册,恭敬地呈上:此乃益南各部详情。其中以孟、雍、爨三姓势力最大。孟获勇猛但性情直率,可用诚意感化;雍闿狡猾多疑,需威德并施;爨习老成持重,最重实际利益。
刘备接过卷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益南各部落的名称、首领、风俗习惯,甚至还有各部落间的恩怨情仇。他惊讶地抬头:子乔竟对此处如此熟悉?
张松微微一笑:松昔日曾多次奉命出使南中。那些部落首领虽桀骜不驯,却也重情重义。若能以诚相待,未必不能化敌为友。
庞统冷笑一声:蛮夷之人岂懂礼义?当年刘璋父子对他们何等优容,结果如何?年年叛乱,岁岁征讨!
士元兄此言差矣。张松不卑不亢,刘璋父子虽表面优容,实则疏于治理,既不能真正给予实惠,又不能有效震慑。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将他们纳入治理体系。
刘备仔细翻阅卷册,眼中渐渐露出赞许之色:永年此策甚妙。对各部落区别对待,该抚则抚,该剿则剿,恩威并施。
主公!庞统急道,蛮夷反复无常,今日归顺明日反叛,唯有彻底征服方能一劳永逸!
厅内的温度似乎随着争论升高。刘备抬手示意二人暂停:此事关系重大,容我三思。明日再议不迟。
当夜,刘备独坐书房,反复翻阅张松提供的资料。益南各部落虽不服王化,刘璋时期就多有反叛,但是益州刚定,北方曹操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益南事宜又不是短时间能办妥的。
窗外,月光透过云层,洒在庭院中,映出一片清冷的光辉。刘备想起自己半生漂泊,屡遭背叛,却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信念。或许,对南中部落,也该如此?
次日清晨,州牧府议事厅内济济一堂。除了庞统、张松,法正、黄权等谋士,刘封、黄忠、魏延、张任等将领也悉数到场。
刘备环视众人,开门见山:今日召集诸位,专议益南之事。士元主张武力征讨,子乔建议怀柔安抚。诸位有何高见?
法正首先发言:南中地势险要,若强行用兵,耗费巨大不说,胜败亦难料。不如先稳定已得之地,积蓄力量。
黄权却道:若不展示武力,恐被南蛮轻视。可先派小股精锐,惩戒几个不臣部落,再施以怀柔,刚柔并济。
争论持续了整个上午。刘备注意到,张松始终沉默不语,只是偶尔在有人提到南中风俗时补充几句。直到众人意见发表得差不多了,刘备才点名问道:子乔,你多次出使南中,最了解情况。可有定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再续蜀汉的浪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再续蜀汉的浪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