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间,江南临江府辖下的清溪县,正值暮春。
连绵了几日的春雨终于在清晨时分歇止,天空如同被浣洗过的蓝绸,澄澈明净。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温柔地洒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蒸腾起氤氲的水汽,混合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城外的月湖,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桃花灼灼,经雨的花瓣愈发娇艳,缀着晶莹的水珠,偶尔有微风拂过,便簌簌落下一阵花雨。
书生苏墨卿提着几包刚从“济世堂”抓来的药材,信步走在月湖堤上。他身着半旧的青布长衫,身形挺拔,眉目清朗,虽面带些许清贫所致的憔悴,但周身却透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干净书卷气。前几日母亲柳氏又念叨着腰酸难忍,他便趁着崇文堂放半日假的功夫,赶紧来抓些活络筋骨的药。此刻雨霁天晴,他想着母亲服药后或能舒坦些,心中稍安,便顺道来这月湖堤散散心,驱散连日阴霾带来的沉闷。
他正沿着堤岸漫步,欣赏着雨后的湖光山色,忽见前方一株开得最盛的桃树下,一个穿着杏色布裙的姑娘正焦急地蹲着身子,身旁一只竹篮翻倒在地,里面的丝线、绣绷等物散落一地,尤为醒目的是一个精巧的螺钿胭脂盒,盒盖摔裂开来,里面嫣红的胭脂膏洒了大半,沾染在青石板上和几缕丝线上,一片狼藉。
那姑娘约莫二八年华,梳着未出阁少女常见的双环髻,鬓边别无珠翠,只簪着一朵小小的粉色绢花,却更衬得她颈项纤细,肌肤胜雪。此刻她柳眉微蹙,秋水般的眼眸中满是懊恼与无助,正手忙脚乱地试图收拾,指尖却不慎被竹篮的毛刺划了一下,渗出细小的血珠,混着胭脂,更显狼狈。
苏墨卿本是心善之人,见此情景,未及多想便快步上前,温声道:“姑娘莫急,小生帮你拾掇。”
那姑娘闻声抬头,苏墨卿只觉眼前一亮。但见她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鼻梁秀挺,唇若点朱,虽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丽脱俗的韵致。此刻因着急懊恼,双颊泛着红晕,更添几分娇憨之态。她见是一位陌生的年轻书生,忙站起身,敛衽福了一礼,声音软糯悦耳,带着几分窘迫:“多谢公子相助。小女沈知意,是前街‘锦绣阁’沈掌柜的女儿。方才见这株桃花开得好,想采一枝回去插瓶,没留神脚下湿滑,碰倒了竹篮,倒让公子见笑了。”
“原来是沈姑娘。”苏墨卿拱手还礼,态度谦和,“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说着,便蹲下身,细心地将散落的丝线一缕缕理好,绕回线板,又将绣绷、剪刀等物一一拾起,放入篮中。他的动作不疾不徐,井然有序。
拾到那摔坏的胭脂盒时,他轻轻叹了口气,颇为惋惜:“这螺钿盒子甚是精巧,胭脂颜色也好,可惜了。”他见沈知意指尖那抹刺目的红,忙从怀中掏出一方素白色的手帕递了过去,“姑娘,快擦擦手。这伤口虽浅,但沾了胭脂,恐会不适。”
沈知意微微一怔,接过手帕。帕子是寻常的棉布,浆洗得有些发旧,却异常干净,一角用青线绣着几株姿态清雅的兰草,针脚细密匀称。她心中微动,寻常男子哪会随身携带绣帕,更难得的是这帕子上的兰草,竟有几分书画的笔意。她抬头看向苏墨卿,见他目光澄澈,神色坦然,并无半分轻浮之意,不由心生好感,轻声道:“多谢公子。公子竟还随身带着绣帕?这兰草绣得极好,寻常男子可没这般细心。”
苏墨卿被她一问,耳根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赧然道:“让姑娘见笑了。家母身子不大爽利,平日里缝补的活计我也略会做些,这帕子……是家母早年绣的,我瞧着清雅,便一直用着。不过是粗笨手艺,当不得姑娘夸赞。”
他这般憨直的模样,反倒让沈知意抿唇一笑,心中那点窘迫也消散了不少。她一边小心地用帕角擦拭指尖,一边暗自打量他。见他言语诚恳,举止端方,虽衣着朴素,却自有一股风骨,与平日里见的那些浮华子弟迥然不同。
说话间,东西已收拾妥当。苏墨卿将竹篮递还给沈知意,篮中的物品已归置得整整齐齐,那摔坏的胭脂盒也被他用一块干净的布片小心包好,放在最上面。
沈知意接过竹篮,心中感激,再次福礼:“今日真是多亏公子了。不知公子高姓大名?府上何处?改日小女定让家父备些薄礼,登门道谢。”
“姑娘万万不必如此客气。”苏墨卿连忙摆手,神色认真,“不过是碰巧遇上,略尽绵力而已。小生苏墨卿,就在城中崇文堂教书。家母常教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些许小事,姑娘不必挂怀。”
“苏墨卿……”沈知意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又听他说在崇文堂教书,知他是个读书人,更添几分敬重。她抬眼望去,见他目光清正,态度坚决,知他不是客套,便也不再坚持,只将这份恩情记在心里。她浅浅一笑,如春风拂过湖面,漾开浅浅涟漪:“既如此,小女便谢过苏公子。公子恩情,知意铭记于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