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敦煌,朔风如刀。它裹挟着大漠深处最冰冷的沙砾,呼啸着掠过鸣沙山起伏的脊梁,发出时而呜咽、时而雄浑的鸣响。这声音,时而如古寺钟磬被疾风撞动,时而如万千琵琶弦索被无形的手指轮番拨捻,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构成一首苍凉而壮阔的塞外古调。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令人心悸的暗红色,仿佛苍穹本身被点燃,无形的火焰在云层深处翻腾。一场席卷全球的地磁暴,如同宇宙巨兽的咆哮,正以光速扑向这颗蔚蓝色的星球。
月牙泉,这沙漠中的翡翠,在狂风中不安地颤抖着。清澈的水面被风揉皱,倒映着天穹那不祥的赤色。泉畔的沙丘,在风沙的剥蚀下,线条显得更加凌厉。李玄策站在最高的沙丘上,厚重的防寒服也难掩他挺立如松的身姿。他面前,一个特制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沙盘悬浮在支架上,沙盘中光影流动,实时显示着全球地磁活动、能量冲击路径以及华夏大地各处关键节点的防护状态。此刻,那代表狂暴能量的猩红洪流,正如同决堤的熔岩,在沙盘上疯狂蔓延、冲击!
他深邃的目光,穿透凛冽的风沙,望向三个方向。
贵州,平塘。
巨大的“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那口径五百米的银白色巨碗,此刻正静静地仰望着沸腾的苍穹。控制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屏幕上,代表太阳风暴粒子流的信号强度正以几何级数飙升,刺耳的警报声如同垂死挣扎的哀鸣。
李长庚站在主控台前,银发在屏幕冷光映照下如雪。他面前摊开的不是现代计算机生成的算法模型,而是一卷泛黄的、用蝇头小楷誊抄的《周髀算经》古本。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正以一种古老而精准的节奏,在经卷的“勾股圆方图”与复杂的控制旋钮间移动、校准。
“日高测影,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李长庚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律,“…今星流如矢,其疾如风,当以‘七衡六间’之法,导其戾气,归于‘衡’位!”他猛地推动一个关键旋钮。
随着他的动作,巨大的“天眼”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其数千块主动反射面板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超级计算机的辅助下,以微米级的精度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联动调整!它不再仅仅是“接收”宇宙信号,而是依据《周髀算经》中那套描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古老算法,主动地、精巧地偏转着方向,将即将冲击地球的、最狂暴的那股太阳风高能粒子流,如同疏导洪水般,巧妙地“引流”向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空间区域!那原本直扑地球核心的致命能量洪峰,在“天眼”精妙的“衡位导引”下,硬生生被拨偏了致命的轨道!控制中心屏幕上,代表地球核心磁场承受压力的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手向下摁住,从即将爆表的临界点,硬生生回落了一截!
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
这里的气氛同样紧张。巨大的服务器阵列发出沉闷的轰鸣,散热风扇的嘶吼几乎要盖过窗外风沙的咆哮。李念墨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来自“天眼”以及全球各大天文台捕捉到的、地磁暴核心频率的实时数据流。那数据狂暴、混乱,充满了毁灭性的噪音。
她的指尖在特制的感应键盘上飞舞,神情专注得如同最虔诚的画师。但她不是在绘图,而是在“谱曲”!她将那些代表着宇宙狂暴心跳的脉冲星信号、太阳风冲击频率,按照莫高窟遗书中发现的古老敦煌乐谱符号——“工”、“尺”、“上”、“四”、“合”、“凡”——进行着匪夷所思的转译与重组。
“疾风劲草,当以‘滚拂’应之;星坠如雨,需‘长锁’相扣…”李念墨口中念念有词,如同在解读天籁的密码。随着她最后一个音符(一个代表强烈休止与转换的“顿”字符号)敲入系统。
“嗡——!”
整个数字中心的所有音响设备,同时发出了一个低沉而悠长的、仿佛来自远古的琴音!那声音并非现代乐器所能模拟,它空灵、苍劲、带着大漠风沙的粗粝与佛国梵音的庄严,正是她刚刚“谱写”的、用宇宙暴戾之音转化成的敦煌古琴谱的第一乐章!这奇特的乐音通过加密网络,瞬间同步发送到全国各地部署的特殊声波共振装置节点。无形的声波,带着古老的韵律,开始与大地深处的地质结构、与覆盖在关键设施上的“中和沙”涂层、甚至与华夏文脉中那些沉睡的古老器物,产生着玄妙的共鸣!
月牙泉畔沙丘。
狂风卷起的沙砾,如同亿万颗微小的金色铃铛,在李天枢身边飞舞、碰撞,发出细碎而宏大的“沙沙”声,应和着天地间那无形的“钟磬琵琶”之鸣。十四岁的少年,穿着厚厚的胶底棉鞋,站在沙丘之巅。他小小的身影在狂风中显得有些单薄,眼神却清澈而坚定,如同两颗映照着星河的寒星。
他怀中,紧紧贴着一块用绒布包裹的残片——那是数月前一次西北科考中意外发现的西夏文星图残片,上面刻画的星辰轨迹晦涩难懂。此刻,这冰冷的残片却如同一个滚烫的火炭,隔着衣服灼烧着他的胸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