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京城,铅灰色的云层低垂,酝酿了数日的寒意终于凝结成片片晶莹,无声地飘落。雪,起初是细碎的霰粒,敲打着窗棂,继而化作鹅毛般的绒絮,温柔而坚定地覆盖了朱墙黛瓦、虬枝枯藤,将长安街两侧笔直的国槐、肃穆的部委大楼、乃至远处紫禁城金色的琉璃飞檐,都包裹进一片纯净无垠的素白之中。天地间只剩下簌簌的落雪声,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唯有时间在无声流淌,指向一个年轮的终结与新生。
国安部大楼内,暖气融融,灯光柔和。一间中型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温暖。长条会议桌两侧,坐着李玄策分管领域的核心骨干、技术专家、以及从重大事件中抽调而来的精英代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纸张特有的油墨气息。窗外,纷飞的雪花在玻璃上融化成细密的水珠,模糊了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却将室内的光影映衬得更加沉静。
李玄策坐在主位,没有穿笔挺的制服外套,只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更显沉稳。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总结报告,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张面孔——那些在过去的半年里,与他一同在无形的战场上搏杀、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的战友们。有在“幽灵凿击”网络战中熬红双眼的“盘古”组长;有在稀土博弈前线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的分析员;有参与“天峰隧道”战略安全评估的工程师;还有刚刚从冀北风雪运输线破坏案现场连夜赶回的调查负责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经过淬炼的坚毅光芒。
“又是一年将尽时。”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瞬间凝聚了全场的注意力。“窗外瑞雪兆丰年,而我们坐在这里,回望的,却是过去一百八十多个日夜,脚下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惊涛骇浪。”
他的话语,如同展开一幅无形的画卷:
自然之威: “从盛夏的洪峰咆哮,到岁末的暴雪封疆,天灾的考验从未停歇。我们看到了江河湖海的愤怒,也见证了无数平凡英雄在浊浪与冰雪中挺起的脊梁。”他微微停顿,目光投向窗外纷扬的雪花,仿佛又看到了西疆冰堵点上那彻夜不熄的应急灯光,看到了冀北风雪孤村上空盘旋投放物资的直升机身影。“每一次与自然的角力,都在提醒我们,敬畏自然,更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和高效的组织,去守护生命线,守住万家灯火的温度。” 他特别提到,“清墨团队的‘深穿透热交换’,在关键时刻撕开了冰封的枷锁,这是科技之力守护民生的典范。”
无形硝烟: “科技的高地,已成大国博弈的前沿。”李玄策的语气转为凝重,“从超算中心遭遇的‘幽灵凿击’,到精密仪器运输途中的险恶黑手,”他的目光与坐在角落的周卫国短暂交汇,后者微微颔首,眼神沉静却锐利,“再到围绕‘工业黄金’(稀土)展开的贸易暗战、舆论围剿……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明火执仗的敌人,而是隐匿于数据洪流、供应链深处、乃至国际规则缝隙中的暗箭。它们的目标,直指我们发展的命脉,创新的火种。” 他提到李念墨在大洋彼岸捕捉到的危险信号,以及方清墨、王铁柱(在材料替代上)等人以科技筑盾的迅速响应。
民生之基: “这一年,‘菜篮子’、‘米袋子’的份量,从未如此沉重。”李玄策的声音带着感同身受的关切,“‘蒜你狠’、‘豆你玩’,这些带着戏谑却心酸的词汇背后,是千家万户掂量着过日子的真实。物价的波动,如同湖面的涟漪,牵动着最深广的民心。”他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城隍庙年货市场里,那位大妈掂量排骨时无奈的眼神,那两位年轻父亲谈论学区房时的愁容。“保供稳价,看似经济议题,实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民心安定的压舱石。我们协调的‘南菜北运’,投放的储备物资,虽杯水车薪,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国家,始终与百姓的餐桌站在一起。”
疆域之固: “西陲之地,一条新路刺破天险,蜿蜒于雪山戈壁之间。”李玄策的语气中带着敬意与深远的思虑,“‘天峰隧道’的贯通,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的延伸。它缩短的是地理的阻隔,拉近的是人心的距离,夯实的是边疆长治久安的根基。路通则血脉畅,血脉畅则民心聚。”他提到了老工长秦山,那份属于建设者的薪火相传的精神。
“成绩,是大家用智慧、汗水,甚至巨大的风险换来的。”李玄策的声音充满真诚的肯定,“在座的每一位,以及像王铁柱同志那样扎根在工厂车间、默默优化着国之重器‘牙齿’(精密刀具)的实干者,像周卫国同志那样守护着物流大动脉‘心跳’的忠诚卫士,还有许许多多未曾谋面、却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同仁,你们是真正的脊梁!”
会议室里一片肃穆,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和窗外落雪的簌簌声。被点到名字或工作被提及的人,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和暖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