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柳岸里,蝉鸣声声入耳,工作室的会议桌上摊着厚厚的书稿,樊赟、倾喃和凰慕正逐页核对“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的最终版。经过三个多月的打磨,手册从最初的朝代分类,扩展到“服饰穿戴”“日常礼仪”“仪式流程”“器物使用”四大板块,还新增了“常见误区对照表”——把之前在剧组发现的“唐代穿宋代发髻”“明代用清代茶具”等问题整理出来,附上正确做法和参考资料来源。
“你看这里,宋代‘女子束发网巾’的部分,得加上网巾的材质说明,”倾喃指着书稿上的插图,“之前《绣坊纪事》剧组的服装师问过,网巾是用蚕丝还是棉线做的,咱们查资料发现宋代民间多用棉线,贵族才用蚕丝,这个细节加上去,实用性更强。”凰慕立刻在旁边标注:“补充‘宋代网巾材质:民间棉线为主,贵族可用蚕丝,颜色多为素白或浅灰’。”
樊赟则翻到“器物使用”板块的“唐代托盘”部分,补充道:“还要加上托盘的尺寸——交易时用的托盘直径约30厘米,高度5厘米,这样剧组做道具时能更精准,不会出现‘托盘太小放不下瓷瓶’的情况。”三人边讨论边修改,时不时翻出旁边的历史资料册——有南宋《撵茶图》复制品、明代《酌中志》节选、唐代陶瓷贸易出土文物照片,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
手册定稿后,三人联系了出版社。编辑看到书稿时,惊喜地说:“你们这手册不仅适合剧组,还能给汉服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用,太全面了!我们可以出‘专业版’和‘普及版’两个版本——专业版给剧组和研究者,附上完整参考资料;普及版给普通读者,简化文字,多放插图,让大家轻松看懂古代礼仪。”
这个提议让三人眼前一亮。樊赟说:“普及版里可以加‘生活小应用’板块,比如教大家用宋代饮茶礼仪泡一杯日常茶,把古代礼仪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更接地气。”倾喃则建议:“普及版的封面用咱们设计的陶瓷纹样汉服面料,既好看,又能体现非遗元素。”
八月初,《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专业版率先出版,第一时间送到了合作过的剧组。《瓷路》的王老师翻着手册,特意给三人发来消息:“手册里‘唐代陶瓷装箱礼仪’的部分太实用了,道具组照着做的木箱,正好能放下剧中的瓷瓶,拍摄时一次就过,省了不少时间!”《宋绣遗珍》的李老师也说:“以后写剧本不用再到处查资料了,你们这手册就是‘百科全书’!”
普及版则在八月中旬上市,首周就登上了文化类图书销量榜。有读者在社交平台留言:“跟着手册学了宋代饮茶礼仪,用家里的普通茶杯就能操作,感觉喝茶都变雅致了!”还有汉服爱好者晒出自己按手册做的“明代束发网巾”,配文:“终于知道正确的网巾怎么系了,之前一直系错,现在看《绣坊纪事》时,终于能看懂剧中的细节了!”
九月初,“轻折柳”工作室接到了一所中学的邀请,希望能给学生们开一堂“古代礼仪小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互动,了解传统文化。三人立刻答应,还特意准备了适合孩子的道具——迷你版汉服(浅粉色襦裙、浅蓝色直裾)、小尺寸宋代茶具、简化版竹编托盘,还有根据手册普及版改编的“礼仪小卡片”。
课堂当天,孩子们看到桌上的汉服和道具,兴奋地围了过来。樊赟先给大家展示了《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普及版的插图,笑着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古代人怎么喝茶呀?”一个小男孩举手:“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用很小的杯子!”樊赟点点头,拿出宋代茶具,教大家“三指握盏”:“小朋友们试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像这样轻轻举起——注意哦,不能把杯子抓得太紧,要像捧着小宝贝一样。”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学着,有的还互相纠正姿势:“你看,她的中指没托住杯底!”“你的手腕要再弯一点!”课堂气氛格外热闹。倾喃则带着女生们体验“汉服穿戴”,教她们系简单的襦裙腰带:“先把腰带在背后打个活结,再拉到前面打个蝴蝶结,记住蝴蝶结要放在腰侧,这样走路时不会硌到。”一个小女孩穿好汉服后,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开心地说:“我好像变成了古代的小公主!”
凰慕则组织了“迷你陶瓷交易”游戏,让孩子们分组扮演“唐代陶瓷商”和“外商”,用小托盘递迷你瓷瓶(陶瓷摆件),练习“拱手礼”。“交易时要说‘请您查验’,递托盘时要双手托住,”凰慕示范着,“外商接过托盘后,要行拱手礼,说‘多谢’,这样才符合唐代礼仪哦。”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还特意模仿手册里的姿势,认真的样子引得老师和家长们发笑。
课堂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张“礼仪小卡片”,上面印着简单的宋代饮茶礼仪步骤。有个孩子拉着樊赟的手说:“老师,以后我要教爸爸妈妈用古代礼仪喝茶,还要看你们写的手册!”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三人心里满是温暖——这正是她们做手册的初衷:不仅要给剧组提供专业指导,还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古代礼仪和传统文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