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陈阳就带着五个人的团队来到了林家村。他们把培训地点设在了村文化站,还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发了通知:“免费教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学会就能赚钱,想报名的快来!”
刚开始,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半信半疑。二十岁的小郑就是其中一个——他之前在城里的电子厂打工,每天在流水线上重复机械的动作,一个月挣四千多块,虽然累,但觉得比在村里学手艺“体面”。看到通知时,他正躺在家里刷手机,心里嘀咕:“拍视频还能赚钱?怕不是骗人的吧。”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去年冬天在厂里摔了一跤,腿上留了疤,现在干重活还疼,要是真能在村里找到活儿,也不用再去城里受那份罪了。于是,他揣着忐忑的心情,去了文化站。
文化站里已经来了十几个年轻人,大多和小郑一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阳拿着笔记本电脑,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自己团队拍的短视频,一边讲解:“大家看这个视频,是我们帮邻县拍的手工布鞋,播放量超过了一百万,还带火了他们村的布鞋厂。拍老手艺,关键不是拍‘手艺’本身,而是拍‘人’和‘故事’。比如拍扎染,别光拍周阿婆染布,要拍她怎么选线、怎么扎结,还要跟她聊‘为什么一辈子都在做扎染’,这些故事才能打动人。”
小郑听得格外认真。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奶奶坐在院子里做针线活,奶奶的手很巧,能把普通的布缝成各种好看的图案。那时候他觉得奶奶的手很神奇,可长大后,却觉得这些“老玩意儿”跟不上时代了。现在听陈阳这么一说,他突然觉得,老手艺好像也没那么“土”。
培训结束后,小郑主动找到陈阳,说想拍一条关于周阿婆的短视频。陈阳特别高兴,带着他去了周阿婆家。周阿婆听说小郑想拍她扎染,激动得连忙拿出自己珍藏的染料和布料,还特意换上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土布褂子。
小郑举着手机,镜头有些发抖。陈阳在旁边小声指导:“先拍周阿婆的手,您看她的手虽然有皱纹,但特别灵活,这就是细节。然后问阿婆,第一次扎染是什么时候。”
小郑深吸一口气,按照陈阳说的,把镜头对准周阿婆的手。周阿婆的手背上布满了老年斑,指关节有些肿大,可拿起针线时,却格外灵活。“我第一次扎染是十六岁,”周阿婆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回忆,“那时候我娘教我扎‘福’字,我扎坏了十几块布,娘也不骂我,就说‘慢工出细活’。后来我嫁给你爷爷,家里穷,就靠扎染布卖钱,供三个孩子读书……”
小郑听着周阿婆的话,眼眶不知不觉红了。他把这些画面拍下来,又拍了周阿婆展示自己年轻时扎的染布、教他扎结的过程,最后剪辑成了一条三分钟的短视频,标题叫《95后小伙跟着奶奶学扎染,原来老手艺这么美》。
视频发出去的第二天一早,小郑还没睡醒,就被手机的提示音吵醒了。他打开一看,吓了一跳——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十万,还有两千多条评论:“奶奶的手太巧了!这扎染也太好看了吧!”“想买一条这样的染布,有没有链接?”“小伙子加油!一定要把老手艺传下去!”
小郑激动得从床上跳起来,立刻跑到周阿婆家。周阿婆正在院子里晒染布,看到小郑,笑着问:“小郑,昨天拍的视频怎么样呀?”
小郑把手机递给周阿婆,声音都在发抖:“阿婆,火了!咱们的视频火了!好多人想买您的扎染布!”
周阿婆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评论,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用袖子擦了擦眼泪,拉着小郑的手说:“好孩子,谢谢你……我还以为,这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
很快,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了小郑的事。之前没报名的年轻人,纷纷找到苏晓舟,要求加入培训;已经报名的年轻人,也干劲十足,有的跟着张师傅学拍竹编,有的跟着王爷爷学拍手工制糖,文化站里每天都热闹非凡。
苏晓舟趁机成立了“林家村老手艺新传播”团队,让小郑当队长。他还从村集体资金里拿出五万块,给团队买了专业的摄像机、补光灯,又在文化站腾出一间屋子当工作室。团队里的年轻人分工明确:小郑负责统筹,二十岁的小林负责剪辑——她之前在城里学过服装设计,对审美特别敏感;十九岁的小吴负责直播——他性格外向,能说会道,很会跟网友互动。
刚开始直播的时候,直播间里只有几十个人,大多是村里的亲戚朋友。小吴有些紧张,说话都结结巴巴的。周阿婆看在眼里,主动提出要跟小吴一起直播:“孩子,别紧张,阿婆陪你一起说。”
第二次直播时,周阿婆坐在镜头前,手里拿着布料,一边演示扎结,一边跟网友聊天:“大家看,这叫‘绞缬’,是最古老的扎染手法,咱们林家村传了一百多年了。以前穷,就用植物染布,现在条件好了,有了各种颜色的染料,可我还是喜欢用蓝靛,这颜色看着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