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帐篷里来了个特殊的病人——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哭声微弱,小脸发青。母亲抱着孩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大师,孩子从昨天起就不吃奶,总睡,是不是……是不是不行了?”
巫咸让妇人把婴儿的小手露出来。婴儿的手腕细得像芦苇杆,脉在皮肤下若有若无。巫咸的手指轻轻搭上去,一动不动,连呼吸都放轻了。帐篷里静得能听见火苗跳动的声音,轩辕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巫咸的脸。
片刻后,巫咸松开手,对妇人说:“别怕,孩子是受了寒,气血滞住了。我给你几味药,熬成汤,用小勺喂一点,再用温布敷敷他的小手小脚。”
等妇人抱着孩子出去,轩辕急忙问:“您怎么摸到的?我刚才看您手指都没动。”
“婴儿的脉,像春天刚化的冰泉,细、弱,但有生机。”巫咸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郑重,“刚才那孩子的脉,虽弱,却没断,只是跳得慢,像被冻住的泉眼。这就是‘有生机’和‘无生机’的区别。切脉不只是用手,更是用心——你得把自己的气沉下去,和病人的脉‘说话’。”
轩辕愣住了。他想起自己练指感时,总想着“分辨”,却忘了“感受”。就像看山,只数石头有多少,却没看山的走势,没听山里的风声。
那天晚上,轩辕没有练摸兽皮,而是坐在帐篷外,望着天上的星星。北地的星空格外清澈,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在天上缓缓转动。他忽然想起岐伯说过的“人与天地相参”,心里豁然开朗:脉的快慢、浮沉,不就像天地的潮汐、四季的轮回吗?日出则脉浮,日落则脉沉;春脉像弦,夏脉像洪,秋脉像毛,冬脉像石。原来脉不是孤立的跳动,而是人与天地共振的声音。
接下来的日子,轩辕变了。他切脉时不再急着分辨“虚实”,而是先静下心,感受那跳动里藏着的“气”——是像春风一样柔和,还是像冬风一样凛冽;是像大河一样奔腾,还是像小溪一样细缓。他渐渐能从脉里“看”到病人的样子:脉浮而躁的,多是年轻人;脉沉而缓的,多是老者;脉乱而急的,定是心里有事。
有一次,一个牧民说自己没病,只是来看看热闹。轩辕按了按他的脉,发现关部跳得沉而涩,像有东西堵着。他想起这牧民前几日和人吵架,气了一整天,便说:“你是不是胸口堵得慌,吃不下饭?”牧民愣了,连连点头:“你怎么知道?我没说啊!”
巫咸在一旁看着,捋着胡须笑了:“你的手指,终于长‘眼睛’了。”
轩辕望着自己的手指,指尖因为常年切脉,已经磨出了一层薄茧,可他觉得这双手比任何时候都灵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脉里的学问太深,像北地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但他心里踏实,因为他摸到了那根线——一头连着人的脏腑,一头连着天地自然。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