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闻言,顿时来了精神:“那治法也得变?不能再用麻黄赶风,也不能用苍术祛湿了?”
“自然要变。”轩辕拿起笔,在竹简边缘写下“温阳化瘀”四个字,笔尖划过竹片的声音在寂静的屋里格外清晰。“得用当归、川芎这些能活血的药,像化开冻住的河流似的,把瘀血通开,再用肉桂温心阳,让热气能顺着血脉流到心里。这就像北方的寒要‘祛风’,东方的要‘祛湿’,西边的要‘化瘀’,同是寒病,因地域里藏着的邪气不同,就得走不同的路。”
阿明听得眼睛发亮,忍不住追问:“那南方呢?南方热,会不会也有寒病?要是有,又该是什么样子?”
轩辕放下笔,看向窗外渐渐亮起来的东方,那里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他笑了笑,眼底藏着一丝期待:“南方湿热,若是有寒病,怕是寒邪裹着湿热,像冰泡在滚水里,更复杂呢。不过,这就得等南方的医案送来了。”
他将三地域的医案重新分类,在每一类的封皮上分别写下“风裹寒”“湿裹寒”“瘀裹寒”,然后用红绳一一系好。晨光透过窗棂照在这些竹简上,仿佛给它们注入了新的生命。
“同是寒病,看似一样,实则藏着地域的脾气。”轩辕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这就像山里的石头,北方的石头被风磨得棱角分明,东方的石头被水浸得圆润光滑,西边的石头带着山火烤过的焦痕——看着都是石头,性子却天差地别。医者看病,就得摸着这些‘性子’来,这便是‘同病异治’的道理。”
岐伯看着案上分类整齐的医案,忽然明白过来:“先生是想从这些异同里,找出更深的规矩?比如,怎么根据地方的水土、气候来调整治法?”
轩辕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晨雾,看到东西南北不同的土地上,人们因地域而生的病痛与希望。“不止于此。地域之外,还有年龄、体质、时令……这些都可能让病邪换一副模样。今日分清了风寒与寒湿,明日或许就能看透更多藏在‘同’背后的‘异’。”他拿起那枚标记着“南方待查”的空白竹简,在晨光里轻轻晃了晃,“只是这南方的寒病,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晨风吹起他的衣袂,带着远方的气息。案上的医案在风里轻轻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未完的故事。欲知南方寒病究竟有何不同,轩辕又将从中悟出怎样的医理,且看下一章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