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五行配伍,方剂雏形
晨露刚漫过药圃的石阶,轩辕已蹲在田埂边 third 日了。他指尖捻着株半枯的柴胡,叶片边缘蜷成焦黄色,像被昨夜的秋风抽干了精气。不远处,岐伯正将新采的当归捆成小束,根茎断面渗出的油润汁液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
“这柴胡若单用,疏肝之力虽猛,却总带三分燥烈。”轩辕忽然开口,声音惊飞了草叶上的露水,“前日那个肝郁头痛的妇人,服后虽不再胁肋胀闷,却添了口干舌燥的毛病。”
岐伯直起身,腰间的药篓晃出半片黄芩的影子。“先生是说,草木也如人般,需得相互扶持?”他记得去年深秋,部落里两个猎户争执动了手,本是各有过错,直到族长让两人同去修补被风雪压塌的篱笆,朝夕相处间倒消了嫌隙。
轩辕没接话,只将柴胡放进竹篮,又摘了颗饱满的茯苓。这茯苓是昨日从松林里挖的,菌核沉甸甸的,掰开时断面雪白,带着松木的清苦气。“你看这茯苓,生在松根下,得水土之精,性子沉稳。肝郁之人多是木气过盛,克伐脾土,就像狂风折了禾苗——”他忽然顿住,目光落在药圃角落那片被暴雨冲倒的豆苗上,豆茎歪歪斜斜地压在泥土里,倒让旁边的芥菜长得越发青翠。
“木克土……”岐伯喃喃道,忽然明白过来,“柴胡疏肝是助木气舒展,可木气太盛,反倒伤了脾。若加茯苓健脾,岂不就像给禾苗搭起支架?”
轩辕眼中亮起光,像暗夜篝火忽然蹿高了火苗。他转身往石洞走去,竹篮里的药材碰撞着发出细碎的声响。石洞内,几张兽皮铺在地上,上面摊着近来的医案,最上面那张记着个孩童的病情:高热不退,口唇干裂,夜里总蹬被子,小手烫得像揣了炭火。
“这孩子是心火过旺。”轩辕指着医案上的字迹,“单用黄连清心火,三日前试过,虽退了些热,却变得嗜睡,奶也吃得少了。”他从陶罐里倒出几粒黄连,暗黄色的颗粒带着刺鼻的苦气,“就像烧得太旺的火堆,一味泼冷水,倒把火星也浇灭了。”
岐伯想起自家灶膛,若火势太猛,母亲总会撒把谷糠,既能减火,又能让余温慢慢煨着。“那……要不要加些补土的药?”他想起轩辕常说的“火生土”,心属火,脾属土,补土或许能助火气得宜。
“甘草如何?”轩辕从药架上取下一束甘草,根茎粗壮,断面泛着蜜糖般的光泽。去年在渭水边,他见牧人给病弱的牛羊喂甘草汁,说是能让牲口慢慢添膘。“甘草味甘,能补脾气,又能调和药性。就像给猛火添些湿柴,既能减燥,又不失温煦。”
正说着,洞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东边聚落的巫祝,怀里抱着个裹着麻布的孩子,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像个漏了气的皮囊。“轩辕先生!这孩子从昨日起就咳得厉害,嗓子里像有痰堵着,咋也咳不出来!”巫祝的声音带着哭腔,麻布上还沾着孩子呕吐的奶渍。
轩辕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不烫,再摸脉,脉象浮而急促。他掀开孩子的衣襟,胸口随呼吸起伏时,能看到细细的青筋。“这是风寒束肺,肺气被郁住了。”他转身从药篓里抓出把麻黄,茎秆带着灰白色的细毛,“麻黄能宣肺散寒,像扇被卡住的门,得用些力气推开。”
岐伯却皱起眉:“可麻黄性烈,这孩子才刚满周岁,怕是受不住。”他记得上月用麻黄治一个壮年猎户的风寒,那人汗出如雨,病是好了,却软瘫了两日才缓过劲来。
轩辕的目光扫过药架,落在块半大的石膏上。这石膏是从南山崖壁上凿来的,敲碎时像冰碴子,放进水里能让温水瞬间变凉。“加石膏如何?”他拿起一块,对着光看,石膏的断面在晨光里泛着清冷的光,“麻黄散寒是驱邪,石膏清热是防过燥,就像冬日烤火,总得离些距离,才不致被火星烫着。”
他又取了把杏仁,是前几日从杏林摘的,果仁饱满,带着淡淡的苦香。“杏仁能润肺止咳,助麻黄宣肺之力。”最后,他抓起几片甘草,“再用甘草调和,既能护着脾胃,又能让这几味药性子平和些。”
岐伯在石臼里捣药时,听着孩子渐渐平稳的呼吸声,忽然觉得这些草木像是活了过来。麻黄像个勇猛的武士在前开路,杏仁如灵巧的信使传递指令,石膏似冷静的谋士压制躁动,甘草则像宽厚的长者调和众人。石臼里的药末渐渐变成浅棕色,混杂着苦、辛、甘、寒的气息,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和谐。
孩子服药半盏茶后,忽然咳出一口浓痰,紧接着打了个喷嚏,小脸渐渐舒展了。巫祝喜极而泣,要留下带来的野猪肉,却被轩辕摆手谢绝了。“你看,”他等巫祝走远,对岐伯道,“单味药就像孤勇的斗士,纵有一身武艺,也难敌千军万马。可若按五行生克配伍,就成了列阵的军队,各司其职,方能旗开得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