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辣椒秧煮水浸泡冻伤处,辛辣的水汽能让血脉活过来;生姜擦手擦脸,能预防冻伤。看面色诊病也很厉害,面红的是有热,面白的是气虚,面青的是受寒疼痛。还有‘冬病夏治’,夏天用温热的草药敷穴位,能预防冬天咳嗽。”
“他们还说,冬天要像熊一样冬眠,少干活,多休息,养足精神好过冬。”
轩辕颔首:“北方医者,最懂‘藏’。他们借天时,用温热之物驱寒,通过观察面色、脉象把握病情,强调冬天藏精,就像为庄稼积蓄肥料,开春才能长得好。这是北方的智慧,顺应自然,以藏为守。”
他放下炭笔,看着石板上的图案和文字,这些符号串联起数千里的路程,也串联起各地医者的心血。“你们看,”他指着石板,“东方多湿,重外治调气;南方多湿热,重苦寒清热;西方多外伤寒病,重动物药温补;北方多寒病虚证,重色脉诊与藏精。”
“地域不同,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得病的种类就不同,治病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轩辕的目光扫过弟子们,“这就是‘因地制宜’。就像种庄稼,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东方种桑麻,西方种牧草,不能强求一样。治病也是这个道理,得知道病人住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才能找到病根,开对药方。”
一名弟子若有所思:“先生,那这些地域的医法,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各成一派呢?”
轩辕摇了摇头,蹲下身,用手指在石板中央画了一个大大的“阴阳”符号:“表面看千差万别,但根上是相通的。东方用砭石驱寒湿,是为了调和阴阳;南方用苦寒药清热,是为了平衡阴阳;西方用温补药驱寒,是为了扶助阳气;北方强调藏精,是为了养阴。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人体的阴阳像日月交替、寒暑往来一样,保持平衡。”
他拿起一块小石头,轻轻敲了敲石板中央的“阴阳”符号:“这才是医道的根本。我们周游天下,不是要把各地的医法当成零散的珠子,而是要找到那根串珠子的线,这根线,就是阴阳之道。明白了这个,无论遇到什么地域的病症,都能找到应对之法。”
太阳渐渐升高,戈壁滩上的风也暖和了些。追风打了个哈欠,站起身,蹭了蹭轩辕的胳膊。弟子们低头看着石板上的图案,又看看自己的笔记,之前模糊的思绪仿佛被这一番复盘理清了,心中豁然开朗。
轩辕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今天就到这里。接下来的路上,我们还要不断验证这些想法,把各地的医法再细细打磨,让它们既能适应不同地域,又能归于阴阳根本。”他望着远方,那里是归途的方向,“这条路还长,但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在让医道变得更清晰。”
弟子们纷纷点头,将石板上的内容仔细抄录到自己的笔记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块刻满智慧的石板上,仿佛预示着这些来自四方的经验,终将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医道长河。
想知道轩辕在归途中还会有哪些新的领悟?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