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望面色,”厚朴接口道,“他摸脉的功夫也神了。上次那个妇人,说腹痛难忍,老医者摸了摸她的手腕,就说‘脉沉而紧,是寒凝血瘀’,用了艾叶煮水熏洗,再配上温经的草药,没过几日就好了。”他边说边拿起那份脉诊图谱,手指在上面轻轻摩挲,“我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明白,那脉动的快慢、强弱,怎么就能反映出身体里的毛病呢?”
轩辕靠在车壁上,闭目沉思,闻言缓缓睁开眼:“脉象是气血运行的体现,就像河流的水流,水流湍急,可能是上游下了暴雨;水流缓慢,或许是河道淤塞。人体的气血在血管里流动,有病邪侵扰,气血运行就会失常,脉象自然会有变化。北地医者能从脉象中看出端倪,是他们常年观察、积累经验的结果,我们回去后,还需反复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先生说得是。”苍术点头,“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冬病夏治’之法。夏天用温热的草药敷在穴位上,竟然能预防冬天的咳喘,这可真是奇妙。”他想起那个常年咳喘的老者,往年冬天稍一受凉便咳得喘不过气,今年夏天用了老医者的法子,如今已是深冬,竟没再犯病,这让他对“天人相应”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轩辕笑了笑:“天地之间,阴阳消长,夏季阳气最盛,此时用温热之法,顺应天时,助人体阳气生发,驱散深藏于体内的寒邪,到了冬天,阳气充足,自然就不容易被寒邪侵袭。这与岐伯先生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实是一个道理啊。”他顿了顿,又道:“北地苦寒,人们更懂得顺应自然,借助天力来调理身体,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马车在雪原上颠簸前行,车外的风呜呜地刮着,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车厢里,弟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北地的所见所闻,从防寒的食物到独特的诊法,从疗伤的技巧到养生的理念,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轩辕听着弟子们的讨论,心中也在默默梳理着这段时间的收获。北地之行,虽然艰苦,却让他眼界大开。他想起刚到北地时,看到牧民们用冰窟疗伤,将扭伤的脚踝浸入冰水中,当时他还颇为不解,觉得冰水刺骨,只会加重伤势,可亲眼见到效果后,才明白“寒热相济”的道理——热胀冷缩,冰水能迅速收敛血管,减轻肿胀疼痛,与南方用温热疗法治疗寒症,看似相反,实则异曲同工,都是根据病症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他还想起那些北地特有的食物,土豆、萝卜、山药,这些生长在地下的根茎,积蓄了大地的能量,性温味甘,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抵御严寒。而牧民们喜食的羊肉、羊奶,性温热,能补气血,强筋骨,让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强健的体魄。这让他深刻体会到,饮食与地域、气候息息相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治病养生,绝不能脱离这些因素。
“先生,”细辛忽然问道,“您说,我们收集了这么多各地的医法,回去之后,该怎么把它们整合起来呢?东方的砭石、导引,南方的草药,西方的动物药,北方的望色、脉诊,它们都不一样,甚至有些看起来还互相矛盾呢。”
这个问题,其实轩辕也思考了很久。他望着车窗外飞逝的雪景,缓缓说道:“细辛问得好。各地的医法看似不同,甚至矛盾,但仔细想想,它们的核心其实是相通的,那就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他伸出手指,一一列举:“东方多湿,人们就用温热的砭石驱寒祛湿,用导引术调畅气血,这是顺应东方的气候特点,调和体内的阴阳;南方多湿热,人们就用苦寒的草药清热祛湿,这也是顺应南方的环境,平衡阴阳;西方多外伤、多寒病,人们就用温热的动物药补气血、驱寒邪,同样是调和阴阳;北方严寒,人们注重藏精保暖,用望色、脉诊来体察体内阴阳的变化,还是离不开阴阳平衡的道理。”
弟子们听得入了神,车厢里安静下来,只有车轮碾过雪地的声音。
轩辕继续说道:“所以,我们不必强求将各地的医法统一成一种形式,那样反而会失去它们的精髓。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它们背后共通的医理,以阴阳为纲,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病症,灵活运用。就像用兵打仗,需要根据敌情、地形来调整战术,治病也是一样,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他拿起那份厚厚的医案,翻到其中一页:“你看,北地的老医者用艾叶熏洗治疗寒凝血瘀,我们回去后,遇到类似的病症,若是患者体质偏寒,就可以借鉴此法;若是患者体质偏热,或许就需要调整,配合一些清热的草药,这就是灵活运用。”
苍术若有所思:“先生的意思是,我们要掌握医理的根本,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方法?”
“正是。”轩辕赞许地点点头,“医理如树根,具体的方法如枝叶,只有树根扎实,枝叶才能茂盛。我们收集各地的医法,就像是收集不同的枝叶,最终要把它们嫁接到我们自己的根上,让这棵医学之树长得更加茁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