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妇科调治,气血为要
晨曦微露,医庐的木门刚卸下门闩,就见几个妇人相互搀扶着站在石阶下,为首的是个面色蜡黄的年轻女子,双手按着小腹,额头上沁着细密的冷汗。轩辕刚将药碾子摆好,闻声抬头,目光在几人脸上一扫,便知是冲着妇科病症来的。
“都进来吧,坐下慢慢说。”他示意弟子端来温水,自己则取过脉枕,先走到那年轻女子面前,“你先来。”
女子怯生生坐下,将手腕搭在脉枕上,指尖微微发颤。轩辕三指轻按,闭目凝神片刻,又示意她张开嘴看了舌苔,才开口问道:“月信多久没来了?”
“快三个月了。”女子声音细若蚊蚋,脸颊泛起红晕,“这几日小腹坠着疼,夜里总冒冷汗,吃不下东西。”
“成婚多久了?”轩辕追问。
“刚满半年。”
轩辕点点头,转向旁边的弟子:“记下来,脉沉细而涩,舌淡苔白,是气血瘀滞,兼有宫寒。此为‘闭经’,因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所致。”他顿了顿,对女子道:“你平日是不是总爱吃生冷?经期也不避冷水?”
女子愣了愣,随即点头:“夏天天热,常吃冰湃的果子,上个月洗衣裳,确实碰了河水。”
“症结就在这。”轩辕起身取来银针,在烛火上消了毒,“女子以血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寒邪侵入,血遇寒则凝,就像江河结了冰,自然流不动了。今日先给你施针,再配几副药,日后切不可再贪凉。”
他让女子俯卧在榻上,找准“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指尖按压时,女子忍不住轻颤:“这里酸麻得厉害。”
“酸麻就对了,”轩辕手腕微转,银针稳稳刺入,“此穴是足三阴经交汇之处,能调肝、脾、肾,活血化瘀最是管用。”接着,他又在“关元”穴——脐下三寸处施针,“这里是任脉要穴,能温补肾阳,散寒通经。”
两针入穴,轩辕捻转片刻,见女子额头渗出的冷汗渐渐收了,才道:“躺着歇会儿,半个时辰后起针。”
转身时,另一位妇人已急不可耐地走上前,她约莫三十多岁,眼眶发黑,眼下有明显的青影,不等轩辕开口,就抹着眼泪说:“先生,我这月信来得跟淌血似的,都快十天了还没停,头晕得站不住,您快救救我。”
轩辕按上她的脉,只觉脉象浮而无力,再看她面色苍白如纸,嘴唇也没半点血色,眉头微蹙:“伸出手来。”
妇人依言伸手,手掌冰凉,指尖泛白。轩辕指尖在她掌心轻轻一按,留下的指印半天没消退,心中已有了数:“这是‘崩漏’,气血大虚之象。最近是不是常熬夜?或是动了气?”
“前阵子婆家催着生二胎,我心里急得慌,夜里总睡不着,上个月跟当家的吵了一架,月信就乱了。”妇人哽咽着说。
“怒则伤肝,肝主藏血,肝失疏泄,血就收不住了。”轩辕对弟子解释,“就像水库的闸门坏了,水自然哗哗往外流。”他取过纸笔,写下药方:“当归五钱,白芍四钱,熟地三钱,阿胶三钱……再加些黄芪、白术补气,气能摄血,才能把血止住。”
写着药方,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你这是头一回这样?”
“不是,前两年也有过一次,喝了几副草药好了,这次比上次厉害得多。”
“那更得调调底子,”轩辕在药方后添了一味“仙鹤草”,“这味药止血又补气,最适合你这种虚证。煎药时记得把阿胶烊化了再兑进去,早晚空腹喝,喝上五天再来复诊。”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汉子抱着个产妇闯了进来,产妇下身染红了大片被褥,脸色惨白如蜡,气息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汉子声音都在发抖:“先生!先生!她生完娃第三天,血突然止不住了,您快救救她!”
轩辕心头一紧,快步上前,手指探向产妇的鼻息,又摸了摸她的手腕,脉象细弱如丝,几乎摸不到。他沉声道:“快抬到里间榻上!拿最快的火,烧一锅热水!”
弟子们手忙脚乱地照做,轩辕解开产妇的衣襟,见她胸口微微起伏,立即取过银针,选了“隐白”穴——大脚趾内侧,距趾甲角一分处,这是治崩漏的要穴,又在“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施针,“百会为诸阳之会,能升阳举陷,固摄气血。”
施针的同时,他对弟子喊:“取‘固冲汤’的方子,加大剂量!黄芪用八钱,白术六钱,煅龙骨、煅牡蛎各五钱,茜草、海螵蛸三钱……快!”
弟子飞快地抓药,另一个弟子已将砂锅架在火上,水很快烧开,药草下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药香混着水汽弥漫开来。轩辕守在榻边,不时捻转银针,又用指尖轻按产妇的人中,低声对她说:“撑住,药马上就好。”
产妇眼皮动了动,却没力气睁开,嘴唇翕动着,像是想说什么,最终只发出微弱的气音。汉子在一旁急得直搓手,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她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跟娃可怎么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