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思索片刻,对阿木说:“去告诉他们,方子调整一下,黄芩减成二钱,加桔梗一钱,帮他宣宣肺气,胸口就不闷了。再喝三天,应该就差不多了。”
又过了三日,汉子亲自来到医庐,虽然还有些虚弱,但脸色红润了许多,咳嗽也基本止住了。他给轩辕行了个大礼:“先生,您真是活菩萨!要不是您,我这条命怕是要交代在这咳嗽上了。”
轩辕扶起他:“是你自己能坚持服药,又忌口得当,才能好得这么快。回去后还是要注意,别贪凉,别吃太燥的东西,养些日子就彻底好了。”
汉子走后,阿木整理着医案,忽然问:“先生,若是咳嗽带着血呢?那该用什么药?”
轩辕的神色凝重了些:“咳血就更要仔细分辨了。若是痰中带血,血色鲜红,伴有口干舌燥,多半是肺热伤了血络,得在清热的基础上加些凉血止血的药,比如白茅根、茜草。但若是血色暗紫,还有胸痛,可能是瘀血,就得用活血的药,不能一味止血,否则血止不住,还会瘀在里面。”
他拿起笔,在竹简上画了两幅图,一幅是肺部被烈火灼烧,血管破裂出血;另一幅是肺部被瘀血堵塞,血液凝滞。“你看,同样是出血,原因不同,治法就不同。这就像河水泛滥,有的是堤坝被冲垮,得修补;有的是河道被堵住,水漫出来,得疏通。”
阿木看着图,眼神专注,忽然明白为何先生总说医道深似海——看似简单的咳嗽,竟有这么多门道,不仅要分寒热,还要看痰的颜色、质地,甚至出血的情况,稍有不慎就可能用错药。
夕阳西下时,轩辕站在药圃边,看着那些郁郁葱葱的草药。黄芩的叶片在风中舒展,桑白皮晾晒在竹架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想起刚跟随岐伯学医时,自己也分不清寒热,曾把风寒咳嗽当成肺热来治,结果让患者病了更久。那时岐伯没有责备他,只是说:“错一次不可怕,怕的是不知为何错,下次还犯同样的错。医道就是在一次次辨析、验证中慢慢悟出来的。”
如今,他也把这句话告诉了阿木和其他弟子。看着弟子们认真记录、反复揣摩的样子,他知道,这些关于咳嗽的辨证,关于寒热的分辨,关于对症用药的道理,会像这些草药一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将来也能长成庇护族人健康的大树。
而他自己,还有更多的病症要去研究,更多的医理要去探索。比如,那些长年累月的咳嗽,既不热也不寒,只是痰少而黏,咳得人日渐消瘦,这又该是何种病因?该用何种药物?
轩辕低头看着脚下的泥土,那里埋着新种下的种子,正等待着生根发芽。就像他心中的那些疑问,也在等待着被解开的那一天。
那么,轩辕会遇到这种疑难的咳嗽病症吗?他又能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吗?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