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储存方法保药效
初秋的风带着山涧的凉意,拂过药庐前的晒药场。轩辕蹲在铺开的竹席旁,指尖拂过晾晒的黄芩,叶片边缘已微微发脆,带着晒干后的药香。他身后,十几个陶罐整齐地排列在石架上,罐口用麻布扎紧,罐身贴着用炭笔写的标签——“甘草”“当归”“防风”,字迹工整,是他亲手所书。
“先生,这薄荷晒了三日,该收了吧?”阿木抱着一捆新采的紫苏走来,鼻尖沾着草屑。他是神农部落送来学医的弟子,跟着轩辕已有半年,如今辨药、晒药已像模像样。
轩辕拿起一片薄荷叶,轻轻一折,叶片应声断裂,断面干爽无潮气。“可以了。”他点头,“记住,薄荷这类气味芳香的草药,最怕晒过头,香气散了,药效就去了大半。”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将薄荷叶收拢,放进铺着干燥艾草的陶瓮里,“用艾草垫底,既能防潮,又能防虫,还能让薄荷的香气更持久。”
阿木凑近陶瓮闻了闻,薄荷的清凉混着艾草的温香,果然沁人心脾。“先生,为何有的药要晒,有的药要烘,还有的要埋在沙土里?”他挠着头问,手里还捏着半片没晒干的紫苏叶。
轩辕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草屑,指着晒药场不同区域的药材:“你看那片桔梗,根粗肉厚,需在烈日下暴晒七日,直到断面发白,才能彻底干透;而旁边的细辛,根系纤细,若暴晒易枯焦,只能放在阴凉处阴干;至于那些怕潮的矿石类药材,比如石膏、滑石,就得埋在干燥的沙土里,隔绝水汽。”
他走到石架旁,拿起一个装着茯苓的陶罐,打开麻布封口,一股淡淡的土腥混着木质的香气飘出来。“茯苓是菌类,采回来时带着湿气,若不及时处理,三日内就会发霉。”他用手指捻起一块茯苓,断面洁白,质地坚实,“我们先将它切成薄片,放在通风的屋檐下阴干,再装入陶罐,每隔十日打开通风一次,这样能存上一年不坏。”
阿木跟着拿起一块茯苓,放在鼻尖闻了闻:“那要是不小心受潮了,还能用吗?”
轩辕的神色严肃起来,他走到角落里一个破旧的陶罐前,里面装着些发黑的药渣。“你看这个,”他用树枝拨了拨,“这是去年没晒干的苍术,才过了一个雨季,就长了霉斑,断面发绿,气味发酸,不仅没药效,吃了还会害人。”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储存药材,就像守护火种,一丝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酿成大祸。”
阿木看着那些霉烂的药渣,想起曾有部落成员因误食坏药呕吐不止,不由得缩了缩脖子。“那……不同的药,储存的时间也不一样吧?”
“问得好。”轩辕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从石架上取下三个陶罐,依次打开,“你看这陈皮,是三年前晒的橘子皮,越陈越香,理气的功效也越强;这金银花,去年的新货,颜色黄亮,若放超过两年,颜色发暗,清热之力就弱了;还有这麻黄,今年刚收的,茎秆粗壮,若存放过久,麻黄碱挥发,发汗解表的力道就差远了。”
他将三个陶罐的药材分别取出一点,放在竹席上对比:陈皮色泽深褐,质地柔韧;金银花黄中带绿,干燥轻盈;麻黄茎秆黄绿,节间明显。“所以,储存药材不仅要防潮防虫,还要记清采收时间,定期检查,该换新的就得及时换新,绝不能因为舍不得而用失效的药。”
正说着,负责照看药库的阿石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陶罐,脸色发白。“先生,不好了!您看这枸杞……”
轩辕接过陶罐,打开一看,里面的枸杞黏成一团,颜色发暗,还带着一股霉味。他眉头紧锁,倒出一把枸杞,指尖捏碎一颗,里面潮乎乎的。“怎么回事?枸杞是上个月才晒好的,怎么会受潮?”
阿石低着头,声音发颤:“前几天下雨,我……我没注意药库屋顶有个小洞,雨水渗进来,打湿了装枸杞的架子……”
轩辕叹了口气,将发霉的枸杞倒进旁边的废料堆里。“枸杞味甘,含糖量高,最容易吸潮,一旦受潮就会发霉变质,只能扔了。”他看着阿石懊悔的样子,没有斥责,只是说,“去把药库的屋顶补好,再检查所有药材,看看还有没有受潮的。记住,药库要选地势高、通风好的地方,地面铺木板防潮,墙角放石灰吸潮,雨季要每日检查,绝不能再出这样的错。”
阿石连连点头,转身就往药库跑。阿木看着废料堆里的枸杞,心疼地说:“这得浪费多少功夫啊……”
“浪费功夫事小,误了治病事大。”轩辕望着药库的方向,语气沉重,“去年冬天,有个部落的孩子发烧,就是因为用了受潮失效的柴胡,没能及时退热,差点烧坏了脑子。后来还是用了加急送来的新柴胡,才救回来。”他转过身,对阿木说,“去,把所有弟子都叫来,我再给你们讲讲储存药材的门道,尤其是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品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