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生长环境定药性
晨露还挂在歧山密林的叶片上时,岐伯已带着轩辕来到一处山坳。这里地势奇特,一面是向阳的陡坡,乱石嶙峋,阳光毫无遮拦地泼洒下来;另一面却是背阴的山谷,溪水潺潺,水汽氤氲,连空气都带着湿漉漉的凉意。而就在这咫尺之遥的两处地方,竟生长着同一种植物——参。
“你且仔细看看,这两株参有何不同。”岐伯指着向阳坡上的那株,语气里带着几分考较的意味。
轩辕早已蹲下身,目光如炬地打量着。向阳处的参,茎秆粗壮挺拔,叶片厚实,边缘带着健康的锯齿,叶片背面泛着淡淡的红晕,显然是被日光晒透了的模样。他小心翼翼地拨开根部周围的碎石和泥土,露出的参根如孩童手臂般粗,表皮黄白相间,布满细密的横纹,顶端的芦头(根茎连接处)饱满,像戴着一顶小小的帽子。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根须坚韧,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凑近闻了闻,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药香扑面而来,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蓬勃生气。
“再去看看山谷里的。”岐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轩辕应声起身,快步走到山谷溪边。这里的参,长势明显收敛了许多。茎秆纤细了不少,叶片也更薄,颜色是嫩绿色的,像是没见过多少阳光的模样,叶片边缘的锯齿也显得柔和。他同样刨开根部的泥土,这里的参根明显细弱,表皮颜色偏浅,横纹稀疏,芦头也小巧得多,根须柔软,摸起来轻飘飘的,凑近闻时,药香清淡,若有若无,像是被溪水的湿气冲淡了一般。
“这……竟是同一株植物?”轩辕站起身,脸上满是诧异,“差别竟如此之大?”
岐伯缓步走到他身边,指着向阳的参道:“此参生于山巅向阳处,日日受烈日炙烤,得天地阳气之盛,其根吸收的精华浓郁,故补气之力雄浑,若遇气虚乏力、面色苍白之人,用之可立挽颓势。”他又转向山谷的参,“而这株,长于阴湿之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其性便偏平和,补气之力虽弱,却不易上火,适合体质稍弱但又不耐温补之人。”
轩辕听得入了迷,他再次蹲下身,将两株参的根捧在手心对比。向阳的参根在掌心沉甸甸的,仿佛握着一块蕴含能量的暖玉;山谷的参根则轻盈许多,带着一丝凉意。“环境竟能将同一种植物塑造成两种模样,两种药性?”他喃喃自语,心中像是有什么东西被点亮了。
“天地万物,皆受环境滋养,亦被环境塑造。”岐伯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草药如此,人亦如此。你想,久居山林的猎户,多筋骨强健,耐风寒;而长居平原的农人,多性情温和,却不耐劳作过度。这不正与这两株参相似吗?”
轩辕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顿悟的光芒。他想起部落里的族人,那些常年在山地狩猎的男子,确实比在部落周围耕种的人更能抵御风寒,受伤后恢复也更快;而部落里的巫医,常年在帐篷里占卜祭祀,少见阳光,身子骨就比常人弱些。“您是说,人的体质,也和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正是。”岐伯捋了捋胡须,眼中带着赞许,“所以治病时,不仅要辨病症,还要看患者的居所环境、生活习惯。比如一个久居潮湿之地的人得了关节痛,你若只知用止痛的草药,不治其湿,那病便会反复发作;若能在药方中加入祛湿的草药,方能除根。”
轩辕低头看着手中的参根,忽然觉得这小小的植物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医道的深层道理。他想起之前处理过的一个病例:神农部落有个猎户,常年在沼泽边打猎,患上了关节痛,轩辕只用了活血止痛的草药,效果总是反反复复。现在想来,正是没考虑到他久居湿地,体内湿气太重,止痛的同时,必须加祛湿之药才行。
“那……这两种参,在使用时该如何区分?”轩辕追问,求知的欲望像山涧的溪水般涌动。
“向阳之参,适合急症、重症,如大病初愈、产后失血过多之人,用量需少,恐其性烈伤阴;山谷之参,适合慢性虚损,如长期劳累、食欲不振者,用量可稍多,缓缓补之。”岐伯耐心解释着,“这便是‘道地药材’的道理——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生长的药材,其药性有偏,需按需选用,方能药到病除。”
“道地药材……”轩辕咀嚼着这个词,将其深深刻在心里。他忽然想起自己部落附近的那片草地,那里长的艾草,比别处的气味更浓,用它熏烤驱赶蚊虫,效果也更好,想来也是这个道理。
“来,你再尝尝这两种参的味道。”岐伯示意他取少量参根品尝。
轩辕小心翼翼地掰下向阳参的一小块根须,放入口中咀嚼。初时有些微苦,很快便转为甘甜,那甜味醇厚绵长,顺着喉咙往下滑,丹田处竟隐隐升起一股暖意,浑身都觉得舒展了不少。他又掰下山谷参的根须品尝,苦味更淡,甜味也更清浅,咽下后,暖意微弱,却也有一股淡淡的舒适感在体内弥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