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茴香’,”岐伯道,“辛温之性,能温养脾胃,若是吃了生冷食物,腹痛腹泻,用它煮水喝,效果极好。你看,同是辛味,椒果偏走全身散寒,茴香则专入脾胃温养,这便是‘同味不同归’。”
他蹲在石板前,用石笔在“辛”字下方画出三个分支:“辛味药按归经不同,各有侧重——或走表散风寒,或入里温脏腑,或行气通经络。你需在品尝时细细体会那股辛热之气的走向,是停在胸口,还是沉入腹中,或是窜向四肢,这便是判断归经的诀窍。”
轩辕闭上眼睛,回忆方才尝过的几种辛味药:椒果的热流遍及全身,荆芥的清凉停在头面,茴香的暖意聚在腹部,细辛的麻感窜向鼻腔……果然如岐伯所说,各有侧重。他睁开眼时,看向那些草药的目光已然不同——它们不再是沉默的草木,而是带着各自“性情”的生灵。
“师父,”轩辕忽然问道,“昨日在沼泽边,您让用苍耳和苦参治红疹,苍耳的刺是否也属‘辛’性?”
岐伯抚须而笑:“你观察得很细。苍耳子味辛、苦,性温,确实有辛味药的发散之性,能祛风止痒,但其苦味更重,故以燥湿为主,辛味为辅。这便是五味常相兼,需辨主次。”他指着地上的草药,“世间纯一味的药材极少,多是两味或三味相兼,如‘辛甘’‘辛苦’‘辛咸’,辨药时需分清主次,方能用得精准。”
说话间,一阵山风吹过,带来远处溪流的潺潺水声。岐伯站起身,望着密林深处:“五味是药之性情,而性情需在实践中印证。再过几日,我们去看看山脚下的村落,那里近日有不少人受了风寒,正好用今日所学的辛味药试试。”
轩辕低头看着石板上的“辛”字,以及旁边标注的“发散、行气、温通”,忽然觉得这简单的笔画里藏着无穷的奥秘。他将研磨好的椒粉小心地装入陶罐,贴身收好——这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他打开“五味”之门的钥匙。
追风不知何时凑了过来,用鼻子嗅了嗅石臼里残留的椒粉,忽然打了个喷嚏,逗得轩辕和岐伯都笑了起来。阳光穿过枝叶,照在轩辕手中的竹简上,那些记录着药性的字迹仿佛也染上了辛味的暖意,在光影中微微颤动。
那么,轩辕将如何在村民身上印证辛味药的功效?他又会遇到哪些需要用辛味药治疗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