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崇祯扣粮,水师补运
锦州帅府的秋老虎依旧肆虐,庭院里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投下大片阴凉,却挡不住议事厅内的焦灼气息。王磊身着透气的麻布常服,正对着案上摊开的《南北漕运全图》凝神沉思,指尖在“徐州—济宁—通州”一线反复摩挲,指腹划过标注着“漕粮中转站”的济宁码头,眉头微微蹙起。这条贯穿南北的漕运航线,是辽东军粮的主要补给通道,每年从江南苏杭、湖广一带调运的三十万石粮食,有七成要经此水路运往沈阳,支撑着祖大寿麾下五万辽东军的日常消耗与边境百姓的粮食储备。
“国公爷,郑将军从登州传回急报,八百里加急,刚到驿站!”亲卫捧着一份染着汗渍、边缘磨损的奏报,快步走入议事厅,声音因连日赶路而略带沙哑,“崇祯命漕运总督杨方兴,以‘京营缺粮、亟待补给’为由,扣留了本该运往辽东的十万石秋粮,目前粮船全部滞留在济宁码头,杨方兴还派了三千漕兵驻守码头,放话‘若要粮,需王将军亲赴京城谢罪,否则漕道永不放行’!”
王磊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伸手接过奏报。郑芝龙的字迹力透纸背,字里行间透着抑制不住的愤慨:漕运船队本月初三从江南苏州港出发,载着十万石新收的秋粮,行至济宁段时,被杨方兴率漕兵强行拦截,声称“奉圣旨,凡南北漕粮,优先保障京营与京城百姓需求”,不容分说便将粮食卸入济宁官仓,船队水手与漕兵险些发生冲突,多亏他事先嘱咐“避免正面冲突”,才未酿成流血事件。更棘手的是,杨方兴已下令封锁济宁至通州、济宁至徐州的两段漕道,禁止任何前往辽东、中原的粮船通行,显然是要卡死辽东的粮饷补给,逼王磊让步。
“崇祯调兵施压不成,竟用这种卑劣手段,拿军粮当筹码。”王磊将奏报重重拍在案上,纸张发出“啪”的脆响,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却又迅速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他以为扣住十万石粮食,就能逼辽东军心动摇、百姓恐慌,却忘了咱们早有后手。”他走到墙边悬挂的《天下舆图》前,目光从漕运线移开,转向东部沿海,从登州、青岛到辽东营口的海路航线清晰可见——早在半年前,他预判到崇祯可能在漕运上动手脚,便命郑芝龙在登州、泉州造船厂打造二十艘大型粮船,每艘船载重五千石,配备防护甲板与轻型火炮,就是为了应对如今的局面。
“立刻传我指令,用飞鸽传书通知郑芝龙,即刻从登州、青岛两大港口调派二十艘粮船,连夜装载粮食,走海路运往辽东营口港,务必在十日之内抵达,不得延误!”王磊语速极快,条理清晰,目光扫过一旁待命的亲卫,“同时,让他派水师主力护航——调十艘改良战船、五千水师士兵,分成前后两队,前队开路探查,后队贴身保护粮船,沿海各港口的巡逻小队全部出动,严密监控黄海、渤海海域,严防崇祯勾结海盗或派水师偷袭粮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亲卫刚要转身,王磊又补充道:“还有,让郑芝龙故意放慢漕运船队的‘交涉进度’,每日只派少量幕僚去济宁与杨方兴周旋,以‘需向王将军请示、等待锦州指令’为由拖延时间,让崇祯以为咱们被困在漕运上无法脱身,放松对海路的警惕。另外,立刻传周婉宁来议事厅,让她从江南官仓紧急调拨五万石粮食,补充登州的粮库,确保海路运输的后续供应,避免出现断档。”
“属下遵命!”亲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议事厅内只剩下王磊与刚从京中暗线处返回的洪承畴。
洪承畴走到案前,看着漕运图上被标注成红色的“封锁段”,沉声道:“国公爷,崇祯此举虽狠辣,却也暴露了他的底牌——京营粮饷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不会冒险扣留辽东军粮。据‘雀舌’传回的消息,京城粮库目前仅剩五万石粮食,不足京营三月消耗,若咱们能借此机会,不仅解了辽东的粮荒,还能反过来让京城陷入粮价危机,让崇祯偷鸡不成蚀把米,彻底失去民心。”
“你说得没错。”王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手指指向舆图上的京城,“漕运不仅是粮食通道,更是影响南北粮价的关键。崇祯扣住漕粮,看似掐住咱们的脖子,实则也断了京城的南方粮源——京城百姓的口粮,有三成依赖江南漕运,两成来自山东,而山东的粮食早已纳入咱们的管控范围。咱们只要拖住漕运谈判,再让郑芝龙在海路‘优先供应辽东、中原’,不出半月,京城粮价必然暴涨,到时候百姓怨声载道,崇祯就算拿到十万石粮食,也堵不住天下人的嘴,反而会被骂‘不顾百姓死活’。”
两人正商议间,周婉宁带着厚厚的账本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焦急:“国公爷,济宁漕道被封,辽东现有粮库储备仅够支撑一个月,若海路运输出现延误,恐会引发士兵恐慌与边境百姓抢粮;另外,江南粮商得知漕道被封,已开始暗中囤积粮食,苏州、杭州的粮价已从每石一两白银涨到一两二钱,若不尽快稳定市场,恐会引发连锁反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