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书放心,海路运输的部署已安排妥当,郑芝龙的粮船今日便可出发。”王磊指着舆图上的登州港,语气笃定,“二十艘粮船每艘载重五千石,配备五十名水师士兵与两门轻型神威炮,沿途有登州、威海、营口三个港口可以停靠补给,十日之内定能抵达营口。至于江南粮价,你立刻发布‘官仓平粜令’,从江南苏州、杭州、松江三座官仓调出十万石粮食,以每石一两白银的平价在各地集市出售,同时派巡按御史严查囤积居奇的粮商,一旦查实,没收全部粮食并罚银千两,确保粮价稳定。”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你给郑芝龙去一封密信,让他在海路粮船顺利抵达辽东后,故意‘泄露’消息给京城的暗线‘雀舌’,就说‘海路运粮通畅,辽东军粮充足,后续还将增运五万石粮食’,让崇祯知道,他的算计不过是徒劳,反而加速了咱们打通海路粮道的进程。”
周婉宁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本小册子,快速记录下指令:“国公爷考虑周全,属下这就去安排粮库调粮与平粜事宜,保证三日之内稳住江南粮价。”
三日后,郑芝龙的水师粮船队从登州港出发。清晨的海面雾气未散,二十艘粮船首尾相连,在海面上绵延数里,船帆上统一印着“王”字标识,每艘船的甲板上都架着两门轻型神威炮,水师士兵身着铠甲、手持燧发枪,警惕地注视着海面动静。郑芝龙亲自乘坐旗舰“镇海号”,站在船头,望着远方逐渐消散的雾气,心中牢记王磊的嘱托:“此次运粮,不仅要确保粮食安全抵达,更要借机向崇祯展示咱们的海路运输能力,让他明白,漕道封不住咱们的命脉,反而会让他彻底失去对南北粮运的掌控。”
船队行至黄海北部的成山角海域时,果然遭遇了三艘海盗船的袭扰。这些海盗船体积小、速度快,船舷两侧布满铁钩,显然是想靠近粮船进行登船劫掠。郑芝龙早有准备,站在旗舰了望塔上,厉声下令:“火炮齐发,瞄准海盗船吃水线!”十门火炮同时轰鸣,炮弹呼啸着落在海盗船附近,激起数丈高的水花,其中一发炮弹直接击中最前面的海盗船船尾,瞬间燃起大火。水师士兵也纷纷举枪射击,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海盗船上,海盗们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火力,吓得调转船头,狼狈逃窜。
郑芝龙并未下令追击,只是命船队加快速度,继续向营口驶去——他知道,拖延时间、让崇祯在漕运上的算计彻底落空,才是对朝廷最有力的打击。他让人给每艘粮船送去补给,鼓励水手们:“再加把劲,早日把粮食送到辽东,让兄弟们吃上安稳饭!”
与此同时,济宁码头的漕运船队依旧在“慢条斯理”地交涉。郑芝龙派去的幕僚每日上午前往漕运总督衙门,与杨方兴“商谈粮船放行事宜”,却始终不谈实质问题,只是以“需向王将军请示细节”“辽东方面尚未回复”为由拖延,下午便回到码头与水手们下棋喝茶,一副“不急不躁”的模样。杨方兴虽察觉不对劲,多次派人催促,却因崇祯有“不得与王磊势力发生正面冲突”的命令,不敢贸然动武,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心中焦躁不已。
京城的粮价,正如王磊所料,开始疯涨。半个月前,一石米售价一两白银,如今已涨到二两五钱,且有价无市,不少粮店门口排起长队,甚至出现了百姓争抢粮食的混乱场面。崇祯坐在养心殿内,看着杨方兴送来的“粮价失控、百姓怨声载道”奏报,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他扣下的十万石粮食,仅够京营支撑半个月,根本无法满足京城百万百姓的需求,而江南的粮商们得知漕道被封、海路通畅后,纷纷与郑芝龙签订海路运输协议,将粮食运往辽东、中原,再也不愿北上供应京城。
“废物!都是废物!”崇祯将奏报狠狠摔在地上,对着身边的王德化怒吼,“立刻传旨给杨方兴,让他放行漕粮,恢复漕道通行,再晚,京城就要乱了!”
王德化不敢耽搁,立刻派人快马赶往济宁,可此时早已为时已晚。郑芝龙的水师粮船队已顺利抵达辽东营口港,十万石粮食被迅速卸下,装上马车,运往沈阳粮库。祖大寿第一时间派人向王磊传回“粮饷充足,军心稳定,边境百姓安心”的奏报,还附上了士兵们搬运粮食的画像,画面中士兵们笑容满面,士气高昂。
王磊接到奏报后,立刻命人将消息通过驿站、商队散布出去,不仅辽东军民士气大振,江南、中原的粮商们也彻底看清局势,纷纷主动与郑芝龙的水师合作,选择海路或受控的漕道运输粮食,彻底抛弃了依赖朝廷的漕运系统。
当杨方兴接到崇祯“放行漕粮”的指令时,济宁码头的漕船早已空空如也——郑芝龙派去的幕僚趁夜将水手全部撤回登州,只留下几艘空船停靠在码头。杨方兴看着空荡荡的码头与紧闭的官仓大门,长叹一声,知道崇祯的漕运牵制计划,已彻底破产,而王磊,却借着这场危机,彻底打通了海路粮道,掌控了南北粮运的主动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