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战并非一帆风顺。在进军途中,黄得功部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连日的阴雨让道路泥泞不堪,新式火炮经常陷入泥中,行军速度大受影响。
"伯爷,这样下去恐怕追不上张献忠了。"参谋官忧心忡忡地说。
黄得功凝视着地图,突然一拍桌子:"改变路线!走水路!"
"水路?可是我们的战船都在下游..."
"征用民船!"黄得功果断下令,"将所有火炮和辎重装上船,步兵沿江岸急行军!"
这个大胆的决定收到了奇效。江北军沿长江水陆并进,速度大大加快。三日后,先锋部队终于在芜湖一带追上张献忠的后卫部队。
"炮兵占领高地,轰击敌营!"黄得功亲自指挥,"步兵分三路包抄,务必全歼!"
新式火炮的射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炮弹越过江面,准确落入敌营,张献忠部顿时大乱。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当地百姓因长期受流寇蹂躏,自发组织起来袭击溃散的敌军。但他们缺乏组织,反而陷入重围。
"报告!西边村庄有百姓被困!"
黄得功毫不犹豫:"田雄,带你的人去救援!炮兵延伸射击,掩护百姓撤退!"
这场遭遇战变成了救援战。江北军一边与敌军交战,一边组织百姓撤离。黄得功甚至亲自带领一队骑兵冲入重围,救出数百名百姓。
"多谢军爷!多谢军爷!"获救的老人跪地叩谢。
黄得功急忙扶起:"老人家请起,保护百姓是我等本分。"
这场意外的救援行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地百姓纷纷前来助战,为明军带路、送粮、照顾伤员。军民一心,士气大振。
最终,在芜湖长江段,江北军完成了对张献忠残部的合围。黄得功采纳参谋司建议,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故意留出江面缺口,诱敌突围。
果然,张献忠中计,率残部试图乘船突围。早已埋伏好的水师突然杀出,火炮齐鸣,箭如雨下。张献忠坐船被击沉,本人侥幸逃生,只带着少数亲信遁入山林。
"清点战果,安抚百姓。"黄得功下令,"特别注意搜寻张献忠下落,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战后统计,此役共歼敌五万,俘获三万,缴获物资无数。更重要的是,江淮地区终于恢复平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黄得功立即着手善后工作:组织百姓重建家园,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他还严格执行王磊的新政,减免赋税,发放种子农具,很快赢得了民心。
一个月后,王磊亲自来到芜湖视察。看到江淮地区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不禁赞叹:"靖南伯不仅善战,更善治。江淮交给你,本督放心。"
黄得功谦虚道:"全赖总督整编之功。若无新式火炮,无完善后勤,无百姓支持,末将再勇猛也无济于事。"
王磊点头:"此言甚是。武力可平乱,仁政可安邦。从今日起,江淮地区试行新政,伯爷要好生推行。"
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黄得功感慨万千。从一个只知道冲锋陷阵的猛将,到一个懂得用兵治国的统帅,这一路的蜕变,让他对王磊的革新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传令各营,"他对田雄说,"加强训练,但不得扰民。我们要做的是护国安民的雄师,而不是祸害百姓的骄兵。"
江淮大地终于恢复和平,而黄得功和他的第一野战兵团,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
在芜湖的庆功宴上,王磊与黄得功彻夜长谈。王磊详细询问了战斗的每个细节,特别是新式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
"开花弹对付密集阵型效果极佳,"黄得功说,"但对重甲目标,还是需要破甲弹。燧发枪齐射威力惊人,但装填速度仍需提高。"
王磊认真记录:"工部正在改进燧发枪机括,下批新枪装填速度可提高三成。破甲弹也在研制中,采用尖头设计,穿透力更强。"
次日,王磊视察了部队训练。他看到士兵们正在练习刺刀格斗,点头赞许:"白刃战是最后保障,必须练精。"他亲自示范了几个动作:"刺刀要瞄准铠甲缝隙,脖子、腋下、腹股沟都是要害。"
黄得功看得仔细,当即下令:"全军照此训练!每月考核,不合格者扣饷!"
王磊还视察了后勤系统。他看到粮草堆放整齐,弹药分类存放,医药物资充足,满意地说:"打仗就是打后勤。伯爷这里做得很好,当为各军典范。"
三日后,王磊起程返回南京。临行前,他郑重对黄得功说:"江淮就交给伯爷了。这里是我大明粮仓,绝不能有失。若有难处,直接向本督禀报。"
黄得功跪地立誓:"末将必以性命守护江淮,不负总督重托!"
送走王磊后,黄得功立即着手整军经武。他按照王磊的指示,加强部队训练,特别是步炮协同和刺刀格斗。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优胜劣汰,确保部队战斗力。
同时,他大力推行新政: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工商。江淮地区很快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纷纷称赞:"黄青天"。
半年后,当王磊再次来到江淮视察时,看到的是兵强马壮,民生富足。他不禁感叹:"有伯爷镇守江淮,本督可高枕无忧矣!"
黄得功躬身道:"全赖总督教导有方。末将只是照方抓药罢了。"
两人相视而笑,深知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