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段文字时,窗外的日光正漫过书桌一角,落在一旁的地上,洒出点点光斑。
突然想起开书那天也是这样的下午——2025年5月15日,我对着空白的文档发了半小时呆,最后凭着一股“想写对自己胃口的CP”的冲动,敲下了第一行字:
“蔚蓝轨迹:Site19协奏曲”
谁能想到,就是这行没头没尾的标题,会在几个月后变成二十余万字的故事呢?
后台的全书总字数停在“”时,我反复刷新了三次页面,总觉得是系统出了错。
毕竟这些字里,有八万是在课间十分钟写的,两万是在被窝里蒙着被子敲的,剩下的十四万是地生会考结束后,宅在家里边看SCP维基边用键盘敲的。
现在回头看,那些被笔尖戳破的草稿纸、番茄作家助手里零碎的片段、凌晨三点突然坐起来记下的灵感……竟然真的拼凑出了一个有始有终的第一卷。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把“数据”当回事。
在用番茄时,连名都是随手打的,但后来想写书时又认真考虑了一下,最终还是用了我的网名——冰喻领主,而那时,我还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毕竟我的终极目标太朴素了:写两个让自己心动的角色,看他们在故事里相遇、纠缠、彼此██。(变态的笑)
就像小时候把两个最喜欢的玩具摆在一起编剧情,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那点不值一提的执念。
所以哪怕后台的数据跟个过山车一样,哪怕每天的阅读量稳定在两位数,我也没觉得失落。
反正我写得开心啊——课间写冰喻皱着眉进行思考时,我会跟着咬笔头;
写柒霖看似漫不经心地帮对方挡下危险时,我能对着屏幕傻笑五分钟;
就连写两人暧昧的章节,我都要边写边捂嘴狂笑,心里念叨“别暧昧了,直接开█吧”。
这种把自己完全扔进故事里的感觉,比任何数据都让人上瘾。
但这话要是被老粉听到,估计要举着“为爱发电”敲我的脑袋了——“说得轻巧!那我们发的段评、刷的礼物,你都当看不见吗?”
怎么会看不见呢?
记得有位读者在本书第—章我发的作者说里评论:“我觉得很专业,很久没看到过那么专业的了。”
那段话我截屏了下来,每次卡文时就翻出来看,瞬间觉得“啊,我还是有点东西的”。
还有位读者在我以为本书即将凉了的时候连发21条段评,留言永远是“两位主角需要113的拯救。”
虽然看了段评的内容后有些欲哭无泪,但还是让我重拾了写作的信心——至少我的书还是有人看的。
人类果然是群居动物。如果说写故事是在建造一座房子,那读者的反馈就是让房子有了温度的家具。
要是真的没人敲门、没人说话,这座房子早就成了空宅,我大概也会在某个失眠的夜晚,对着空白的后台页面,氢氢地碎掉吧。
所以哪怕嘴上说着“数据不重要”,心里却比谁都清楚:是你们的每一条评论、每一次催更、每一句话,让我有底气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
说到这里,必须插播一个好消息——憋了好久终于能说了!作者菌的地生会考考得太好了!
两门都超过了本市的A线!查分那天我手都是抖的,点进查询页面时,眼睛盯着屏幕里的“A”差点没有高兴疯掉。
好了,煽情完毕,该进入正题了。
能坚持看到这里的,绝对是从开书追到现在的铁杆老粉,那我也掏心窝子说几句——第一卷写完回头看,连我自己都发现了不少“硬伤”,与其等大家在评论区吐槽,不如我先主动坦白,争取个“坦白从宽”的机会。
槽点一:20岁的“资深研究员”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我思考的时间最多:“主角大学毕业还工作了几年,怎么可能才20岁?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实不相瞒,我数学确实不好(初一还能考个130或者140,初二直接掉到110了),但这个漏洞真不是因为算错数——纯粹是因为我太执着于“少年感”人设了。
最初构思冰喻这个角色时,我的脑子里全是“清瘦的少年”“白衬衫袖口卷到手肘”“眼神干净又带着点疏离”的画面,年龄设定在13到14岁之间,活脱脱一个初中生。
当时还美滋滋地想:“初中生主角多带感啊,又纯又欲(不是)。” 结果写第一章就卡壳了——让一个13岁的孩子去基金会处理SCP异常?这不是胡闹吗?先不提他怎么进的基金会,总不能写他背着书包去收容突破现场吧?那不成校园奇幻剧了。
纠结了整整三天,在“人设执念”和“逻辑合理性”之间反复横跳,最后还是向现实妥协了——把年龄提到20岁。
但我心里是不服气的,总觉得“20岁已经是极限了,再大就没那股少年气了”,于是乎,光顾着维持“少年感”,完全忘了算“大学毕业+工作经验”的时间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稳辣!我是最强收容所研究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稳辣!我是最强收容所研究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