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暮色苍茫,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如同老画家手中的调色盘,将天际染成了淡淡的紫罗兰色,随后又渐渐隐没于深邃的蓝黑色之中。此时,山林间传来阵阵猿猴的啼声,那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戚与孤独,仿佛它们也在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之哀,又似在哀叹这世间的无常与离别之苦。
入夜后,四周变得异常寂静,只有那江水在夜幕的掩护下,依旧急匆匆地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宛如一首悠长的摇篮曲,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我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我索性起身,静静地坐在窗边,聆听着江水那急促而有力的流淌声,它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又似在倾诉着无尽的离愁。
窗外,夜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凉意,树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与江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凄美而动人的夜曲。那风声,那水声,那树叶的沙沙声,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思念与离别的故事,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抬头望向天空,一轮冷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我的脸上,也照亮了停泊在江边的那叶孤舟。它静静地躺在那里,随着水波轻轻摇晃,仿佛也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或朋友。那孤舟,那冷月,那江水,构成了一幅凄清而孤寂的画面,让人心生怜悯。
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处境。建德虽美,山水如画,却终究不是我的故乡。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扬州旧友的深深思念,他们此刻是否也在思念着我?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彼此间的距离仿佛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伤,泪水不禁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窗前的书桌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我知道,这份思念与悲伤,只能化作两行热泪,随着江水,遥遥地寄往扬州。我希望它们能够传达我对旧友们的深深眷恋与祝福,让他们知道,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我的心始终与他们同在。这份相思之情,如同江水一般绵延不绝,如同月光一般清冷而明亮,永远照亮着我们彼此的心灵。
此诗开篇即聚焦于“宿桐庐江”的景致描绘。日暮西沉,群山深邃,猿猴的啼声在山谷间回荡,携带着一抹难以言喻的哀愁。江水在夜色中奔腾不息,秋风拂面,一叶孤舟静静地泊于江面,这些凄迷孤寂的景物共同勾勒出一幅清峭孤冷的画面,深深映衬出诗人内心的绵绵愁绪。
随后,诗笔一转,转向“寄广陵旧游”的情感抒发。诗人在这异乡之地,独对孤舟,不禁向远方的朋友倾诉起内心的惆怅与孤独。他怀念着与友人在广陵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份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如同江水般绵延不绝。
全诗前半部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桐庐江畔的夜景,后半部分则深情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景与情在诗中完美融合,写景之真切,愈发凸显出情感的深沉。这种景与情的交融,使得全诗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从诗题便可知,这是诗人在乘舟停宿桐庐江时,因怀念广陵的友人而有感而发之作。首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以日暮、山深、猿啼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寥而黯淡的氛围。次句“沧江夜流”中的“急”字,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那江水也在急切地寻找着它的归宿。
接下来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则进一步将诗境推向深远。风不仅仅是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阵阵鸣声,与猿啼相互呼应。月光虽然皎洁,却只能照亮那一叶孤舟,更添几分孤寂之感。这风声、猿声、月涌江流,共同构成了一个深远而清峭的意境,而诗人的孤独与情绪的动荡,也在这意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人在宿桐庐江时之所以产生如此深刻的感受,关键在于“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深切体悟。他感慨此地并非自己的故乡,虽然风光秀美,但“虽信美而非吾士”,这份独在异乡的惆怅,让他难以释怀。同时,他也深深怀念着扬州的老友,这份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变得异常强烈,以至于他潸然泪下。他幻想着沧江夜流能带着他的两行热泪,穿越千山万水,最终抵达大海西头的扬州,将这份深情传递给远方的朋友。
然而,诗人的愁绪并不仅仅局限于思乡与怀友。事实上,这次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作出的选择。这种长途跋涉,本身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但在诗中,诗人并未深入揭示这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而是以一种淡淡的笔触,将“愁”归结为怀友之愁。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人写诗时的“淡”的风格,也避免了将诗歌陷入尘俗或寒伧的境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每日一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每日一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