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滨海市警察学院迎来了新的学期。与上学期初来时的陌生与试探不同,这次的江雨是带着明确的计划和沉甸甸的责任感踏入校园的。
“新型犯罪研究室”的牌子,已经挂在了刑侦系三楼一间重新规划布置的办公室门外。研究室成员除了江雨作为负责人,还吸纳了系里两位对犯罪心理学和信息安全颇有研究的年轻教师,以及经过严格选拔的林薇等五名表现最突出的学员作为学生研究员。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将成为他们未来攻坚克难、探索未知犯罪领域的前沿阵地。
开学第一周,江雨没有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组织研究室的全体成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未来五年,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犯罪形态是什么?”
她将陈队笔记本中关于犯罪趋势预测的几页影印件分发给大家,作为引子。
“老前辈已经看到了变化的端倪,”江雨指着复印件上的字句,“‘警惕那些藏在屏幕后面、用数据伤人的鬼’。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数十年经验的前瞻。我们需要比老前辈们看得更远,想得更具体。”
研讨会上,年轻的研究员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视野和活力。
林薇首先发言,她结合自己关注的案例,提出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滥用”的威胁:“现在AI换脸和语音模拟技术越来越逼真,如果被用于伪造证据、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冒充公职人员发布虚假指令,其破坏力将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有的视听资料鉴定技术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位擅长网络追踪的学员提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虚拟货币洗钱”:“传统的资金流向追踪在加密资产面前几乎失效。跨国犯罪集团利用匿名性极高的区块链和混币服务,可以轻松地将非法所得‘洗白’,这为我们追缴赃款、打击经济犯罪设置了巨大障碍。”
年轻教师们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算法歧视引发的社会不公与潜在犯罪”、“物联网(IoT)设备大规模被控形成的‘僵尸网络’攻击”,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心理操控与舆论煽动”等议题。
讨论异常热烈,各种观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江雨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发言,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总结。她意识到,这些年轻人所关注的领域,正是犯罪形态演变的最前沿。他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很好。”在大家充分发言后,江雨环视一圈,目光中带着赞许和凝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刑侦的范畴,涉及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这告诉我们,未来的警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研究室,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主动拥抱这些跨学科的知识。”
她当场确定了研究室下阶段几个重点攻关方向:
1. AI合成内容(AIGC)的司法鉴定与反制技术研究:与计算机系合作,探索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深度伪造的音视频。
2. 虚拟货币犯罪资金流向追踪模型构建:尝试利用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寻找在匿名网络中追踪资金的方法。
3. 基于大数据的犯罪预测与公共安全风险感知平台构想:探索如何合法、合规地利用公开数据,对潜在犯罪热点和新型犯罪苗头进行预警。
研究任务被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林薇主动请缨,负责牵头第一个关于AIGC鉴定的项目,她立刻开始着手联系计算机系的教授和研究生,寻求技术合作。
研究室的成立和这些前沿课题的设立,像一股新风,吹拂着刑侦系。不少原本按部就班学习的学员被这种探索未知的氛围所吸引,纷纷打听加入研究室的可能性。江雨没有盲目扩招,而是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和准入机制,确保研究室能保持高效和专注。
与此同时,江雨主讲的《新型犯罪心理与行为分析》课程也进行了升级。她将上学期末“夜雀”案的侦破过程(在保密范围内)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融入课程,详细讲解了如何从微小的行为“签名”切入,构建嫌疑人心理画像,并最终指导侦查方向的全过程。她还邀请李振(在“夜雀”案正式结案后)来课堂上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分享一线侦查员在应对高智商犯罪时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
这种“教官+实战专家”的模式,让学员们大呼过瘾,课堂效果极佳。
然而,就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神经,也检验着江雨和她的团队初步构建的预警思维。
九月下旬,滨海市多个小区的居民陆续报警,称自家的智能门锁在深夜时分出现异常——有的自动开关,有的密码失效,有的甚至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但物业检查后并未发现硬件故障。起初,警方以为是偶发的系统bug或网络波动,并未高度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尸忆破案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尸忆破案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