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把那张密报折好,塞进贴身的衣袋里。纸角擦过胸口时有些发烫,他没多看一眼,转身就朝校场走去。
天刚亮,操场上已经站满了人。军校学员按队列排开,甲胄未整,有人还在低头系绑腿。教官们站在侧翼,陈姓的那个抱臂靠在旗杆下,目光扫着地面,眉头没松开过。
李骁走到高台前,抬手示意集合。鼓声停了,全场静下来。
“今天不练冲锋。”他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学怎么站着打赢一场仗。”
底下有人抬头,眼神里带着不解。一个年轻士卒小声嘀咕:“打仗哪有不冲的?”
李骁听见了,没点名,只挥手让人抬出三排木靶。靶子立在五十步外,画着骑马人的轮廓。
“第一排,上前三步,射。”
一声令下,三十名弓手齐步上前,举弓放箭。弦响过后,多数箭矢落在靶心附近。
“后退五步,装弹。”
前排士兵迅速后撤,动作还算整齐。第二排立刻补上位置。
“射。”
又是一轮箭雨。这次准头差了些,但密度明显压住了目标区域。
第三排原地待命,手指搭在箭尾上,随时准备接替。
一轮结束,三排人完成轮转。李骁走到队伍侧面,指着空地:“刚才这三轮,总共射出八十七箭。如果是单排连射,最多五十箭,而且中间会有二十息的空档。”
没人说话。
他继续说:“蛮族骑兵奔袭,速度是每息两丈。二十息就是四百丈,足够他们冲到阵前砍人。但我们用三段击,火力不断,他们冲得再快也没用。”
有个老兵低声问:“要是敌人绕侧呢?”
“那就不是三段击的问题了,是你脑子没转过来。”李骁回了一句,“战场不是比谁力气大,是看谁能先打出下一波攻击。”
陈教官这时走了过来,站在边上听了一会儿,终于开口:“你这套打法,得靠纪律撑住。兵要是不听令,乱了节奏,反而成破绽。”
“所以我才让他们一遍遍练。”李骁看着他,“您带兵多年,应该清楚——最怕的不是敌人强,是自己人踩自己人。”
陈教官没反驳,只是盯着那三排木靶看了很久。
当天下午就开始合练。第一次整建制演练,问题立刻暴露出来。
前排一名士卒急于表现,在口令未下时提前放箭。后面两排以为指令已发,跟着上前,结果三排挤作一团,有人被推倒在地,弓都摔了。
李骁立刻鸣锣叫停。
所有人被命令跪在泥地上,持械不动。太阳照在背上,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
“你们以为这是惩罚?”他站在队列前,“这是让你们记住,战场上一个人抢半步,全军就得退十步。”
没人敢动。
“我不要你们当英雄。”他说,“我要你们活着回来。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谈胜利。”
第二天清晨,训练提前半个时辰开始。李骁亲自拆解每一个动作。
装箭、拉弦、射击、后退、交接位置——每个环节都配上固定口令和手势。他站在第一排,和学员一起做,动作一丝不差。
有一次为了演示退步时机,他在湿滑的地面上翻滚调整角度,膝盖蹭破了皮,血渗出来也没停下。最后一轮齐射,他和全队同时放箭,三十六支箭几乎在同一瞬离弦。
全场安静了几息。
然后有人低声道:“将军都这么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
真正的考验在第三天。
模拟对抗开始,敌方由陈教官带队,二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卒组成突击阵型,手持长矛,直扑中军。
一开始,学员们还能按节奏轮射。但对方速度太快,逼近到三十步内时,有人慌了神,前排还没退下,后排就急着上前,阵型瞬间卡住。
缺口出现。
敌军趁机突入,眼看就要撕开防线。
李骁跃上旗台,敲响铜锣。
演练中止。
他当众重编小组,抽调反应最快的一名士卒担任节拍手,专门负责喊令协调。又把三排人数重新分配,确保每一组体力均衡。
“这次我不再喊口令。”他说,“你们听他的。”
第二次对抗开始。
敌军依旧猛攻。可这一次,三段击的节奏稳了下来。
第一排射完即退,第二排无缝衔接,第三排随时预备。箭矢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压过去。
敌军冲到二十步外时,已有三人“中箭”倒地。剩下的人被迫减速,寻找掩体。
就在他们迟疑的瞬间,两侧伏兵启动发石机,投出一串沙包,模拟炮火覆盖。尘土飞扬中,主阵迅速变阵,两翼包抄合拢。
敌军被围。
李骁站在旗台边缘,双手抱胸,始终没有出声指挥。
当最后一名“敌兵”被逼出界,全场静了几息。
随即爆发出吼声。
有人举起弓欢呼,有人拍打同伴肩膀,连陈教官也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李骁。
是份手写建议书,字迹工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