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透进窗棂,政事堂内已有文书堆积案头。李震坐在主位,面前摊着昨夜百姓放飞的河灯图样,纸上那个“安”字还清晰可见。他未及饮茶,便开口道:“昨夜万人呼安,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胜仗,而是他们终于敢信太平。”
堂中众人静听,无人接话。
“可人心易散难聚,靠欢呼撑不起江山。”他将图样翻过,露出背面空白,“今日召集你们,不为庆功,只为立规。战事暂歇,正是定制度的时候。”
李瑶从袖中取出一卷厚册,放在桌案中央。“这是《大晟政制纲要》初稿。”她声音平稳,“我用了三日整理,融合过往治理经验与各地反馈,提出三项根本变革:一是设三权分立之制,立法、行政、监察各司其职;二是科考三年一届,不论出身,凡民皆可应试;三是税赋公开,地方收支须按季公示,由户部核查。”
赵德闻言抬头,眼中微亮。他原是小吏,深知底层官场弊病,当即说道:“若真能如此,下层胥吏再难瞒报田亩、私加杂税。律令明则上下有据,百姓才不会因不知而怨。”
李震看了他一眼,点头:“你说得对。从前一道口谕就能调粮征役,百姓连为何纳粮都不清楚。现在不行了,每一笔支出都要有据可查。”
“但有人会反对。”苏婉轻声道,“尤其是科举不限门第这一条。士族经营多年,岂愿轻易让出仕途?”
“我知道。”李震目光沉稳,“所以不能一步到位。先在五州试点,取录名额中留七成给寒门。若有争议,就拿数据说话——过去十年,多少良才因无背景被拒于门外?”
李瑶随即展开一份细表:“我已经查过。上届科举,五大望族子弟占录取总数八十九人,而边郡九州合计不过二十三人。一人得中,全族沾光;一人落第,全家断望。这不是选贤,是世袭。”
赵德接过话:“那就用事实打破他们的道理。谁说寒门无才?青牛县去年有个牧童,靠自学通《礼记》,文章比许多世家子更扎实。只因无人引荐,连考场都没进。”
“那就让他进。”李震决然道,“今年科考,各县推举一名平民考生,直入殿试策问环节。不必初试,也不必保举。我要天下人看见,这条路,真的开了。”
苏婉听着,缓缓开口:“我还想提一件事——民情直奏台。”
众人侧目。
“在各州府设铜箱,百姓可匿名投书,诉冤情、揭贪腐。信件不经地方转递,直接送往政事堂,由专人拆阅整理后呈报。”她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如今信息层层阻隔,上面以为政令畅通,下面却苦不堪言。唯有打开这条路,才能知道真实民声。”
李震沉默片刻,问:“若有人借此诬告泄愤呢?”
“自然要有甄别机制。”苏婉答,“每封信需注明事发地、涉事官吏、具体事由,缺一则不予受理。查实者奖,诬告者惩。重点不在数量,而在通道存在本身。”
堂内一时安静。
赵德忽然笑了:“这办法狠。官吏做亏心事,夜里怕是要睡不安稳了。”
李震也微微颔首:“准。先在三州试行,半年后看成效。”
这时,李毅一直未语,此刻才起身,声音低而冷:“制度若无监督,迟早变空文。”
“你想说什么?”李震望着他。
“李瑶姐写的是明面规矩,可暗处呢?”李毅直视前方,“账本可以造假,公示可以糊弄,百姓投书也可能被中途截走。除非有人专门去查,而且不怕得罪人。”
“所以你要做什么?”
“设一个独立机构。”他说,“不归六部管,不受地方节制,专司稽查政务执行情况。可检测到敏感内容,请修改后重试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