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布袋被解开时,边缘还沾着雪水凝成的薄霜。李瑶伸手取出那卷蜡纸,指尖微颤,不是因为冷,而是知道这层薄纸下压着的是足以掀起朝堂风暴的东西。
她没说话,只将蜡纸平铺在案上,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青瓷小瓶。药水呈淡黄色,滴在蜡面后迅速渗透,原本模糊的印痕渐渐显出字迹——《清剿李氏行动纲要》六个大字浮现出来,笔锋凌厉,盖着东厂朱印。
李毅站在门边,外袍未脱,肩头残雪正缓缓融化,顺着衣角滴落在地。他盯着那行标题看了片刻,低声问:“能用吗?”
“不止能用。”李瑶蘸了点药水,在纸上轻轻一抹,“还能反过来扎进他们喉咙里。”
她起身走到墙边铁柜前,拉开第三格暗格,抽出一叠密报。这些都是过去三个月内北境传回的情报,记录着蛮族动向。她的手指停在其中一页:铁木真曾派使者南下,经雁门关入境,停留两日,未见朝廷接见记录。
“他来过。”李瑶把那页挑出来,放在主案中央,“但我们没见他。”
李毅走近几步,目光扫过内容,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你要让人以为我们见了。”
“不光是见了。”她提笔蘸墨,在一张空白信笺上写下开头,“还要让他以为我们达成了协议。”
笔尖落下第一句:“幽州三城之地,可换三十万骑南下,共取帝都。”
李毅皱眉:“太假。蛮族不会轻易答应这种条件。”
“所以得加细节。”她继续写,语速平稳,“提到去年冬粮短缺,我方暗中输送十万石粟米至黑河渡口;再写明联络人是李骁旧部王五,曾在边军服役六年,因顶撞上司被逐出营伍——这些都能查到痕迹,真假混杂才可信。”
写到末尾,她在落款处画了个半印。印章残缺,只留右下角一朵云纹,与曹瑾安插在北境副将手中的私印完全吻合。
“他们会发现对不上。”李毅说。
“发现才是目的。”李瑶收笔,吹干墨迹,“他若看不出破绽,反倒不会信。但只要有一丝怀疑,又找不到确凿证据,他就只能按最坏的情况准备。”
她将假信抄录三份,一份封入铜管,另两份藏于夹层信纸中。随后唤来一名暗卫,低声交代几句。那人领命而去。
“接下来?”李毅问。
“等一个人醉酒。”她说。
***
城南“醉春楼”后巷,禁军副将赵元庆摇晃着走出酒肆,手里拎着空酒壶,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他本不该值夜,却主动跟同僚换了班次。刚拐进巷子,便被人拦住。
“赵将军,听说您昨夜见到个北来密使?”
赵元庆脚步一顿,眯眼看去,是个眼生的宦官,低着头,声音压得很低。
“胡说什么!”他挥手作势要打,却又收住,只冷哼一声,“少打听不该听的事。”
话音未落,人已走远。
那宦官低头站着,片刻后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街角阴影里。
与此同时,东厂外围一处驿站旁,一名扫地杂役无意间踢到一根铜管。他捡起来看了看,上面刻着“雁门乙字七号”的编号,正是边疆急报专用通道所用之物。
他犹豫了一下,揣进怀里。
当晚,这名杂役被带进宫城偏门值房。值守的宦官翻看铜管,取出里面的信件,脸色骤变。他不敢耽搁,立刻派人送往曹瑾书房。
***
曹瑾坐在灯下,手中拿着那份信,已经看了整整一炷香时间。
烛火跳了跳,映得他脸上皱纹更深。他没叫人添茶,也没唤笔吏记录,只是静静坐着,手指摩挲着信纸边缘。
门外传来轻微响动,是他心腹亲随。
“大人,东厂那边问,是否要彻查北境通信链路。”
曹瑾抬手,止住对方开口。他缓缓将信折好,放入袖中,然后提起朱笔,在一本册子上写了几个字:“暂缓调动,封锁消息。”
亲随迟疑:“可若属实……”
“若属实,现在动手便是打草惊蛇。”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先查清楚,是谁把这东西送来的。”
他说完,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风紧,吹得帘幕翻飞。他望着远处宫墙一角,良久未动。
***
李瑶坐在情报台前,面前摆着三块铜牌,分别标着“甲”“乙”“丙”。每块铜牌都连着一根细线,通向墙内机关。这是她设计的预警系统,一旦禁军或东厂有异常调度,对应铜牌便会震动。
此刻,三块都静止不动。
她闭目养神,指尖搭在太阳穴上,开始注入精神力。天机推演模块启动,眼前浮现出三条因果链:
第一条:曹瑾立即上报皇帝,引发朝议,李氏被动应对——风险极高,推演中断。
第二条:曹瑾秘密调兵,封锁城门,准备围捕所谓“内应”——触发反制机制,家族可提前撤离,但会暴露部分眼线。
第三条:曹瑾按兵不动,暗中追查信源——最佳路径,利于反向诱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