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从敌将尸身上抽出那张羊皮纸,指尖沾了点泥灰蹭在唇边试了试,确认无毒后才展开细看。他眉头越皱越紧,快步走向北线指挥帐。
帐内灯火通亮,李震正俯身查看沙盘,手指划过几处标注的伏兵点。听到脚步声抬眼,见是李骁,只问了一句:“查清楚了?”
“是内应。”李骁将羊皮纸递上,“幽州南门子时三刻开启,接应敌军入城。署名是……王晏的心腹校尉。”
李震没说话,把纸铺在沙盘边上,又取出缴获的另一份文书对照。半晌,他忽然盯着其中一行小字停住——“闽越铁砂,月供三百车”。
赵德站在角落,低声开口:“这数字不对。平西王去年被我们断了北境矿道,若真靠闽越补给,每月至少需五百车才能维持火铳营运转。”
“所以他另有来源。”李瑶不知何时进了帐,手里捧着一卷玉简,“我刚调出近半年沿海巡检记录,发现有三艘商船以贩盐为名,进出闽越私港,卸货后返程空舱。但它们申报的航线根本不经铁矿产区。”
李震站起身,走到墙边地图前,目光顺着海岸线一路向南。片刻后,他转身下令:“召工坊主事、军需官、贸易司,半个时辰后政厅议事。另外,让李瑶立刻梳理所有海外交易账目,我要知道每一笔铁料的去向。”
政厅密室内,烛火映着桌面摊开的十几册账本。李瑶指尖在竹片上来回滑动,不断调出新的数据条目。李骁坐在一侧,手臂搭在椅背上,声音低沉:“咱们的高炉已经降到了三成火候,再无原料补充,下一批火铳装配最多撑十日。”
赵德补充:“士族那边动作很快。昨夜起,冀州、楚南的铁矿全部封井,官道设卡,凡运铁者一律扣押。连民间打刀的熟铁都受限。”
“这不是临时起意。”李震缓缓开口,“是早就准备好的围杀。他们不怕打仗,怕的是我们把机械造出来,从此不再依赖他们的资源。”
屋里一时静了下来。
李瑶突然抬头:“查到了。过去八个月,有七批‘陶瓷土’名义出口的货物,实际成分分析显示含铁量超过六成。接收方是安南、占城、流求三国的小藩。而这些地方,三个月前开始陆续向平西王辖地输送精炼铁锭。”
“用假名出货,换真铁回来。”李骁冷笑,“好一手偷梁换柱。”
“那我们也换。”李震站起身,走到铜炉旁,伸手探了探炉口温度,然后说:“把水泥配方放出去。”
满屋人一惊。
“主公!”赵德急道,“此技乃我军基建之本,若落入他人之手……”
“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一张图纸。”李震打断他,“而是整套工艺体系——煅烧温度、配料比例、养护周期,缺一不可。没有我们的窑炉标准和质检流程,别人照着做,只能造出脆壳烂心的废料。”
他看向李瑶:“你负责拟一份契约,写明‘以一车铁砂,换一册完整配方’,包括基础制法与施工规范。派可靠商队走海路,优先联络安南与占城。”
“可士族会阻挠。”李骁仍不放心,“沿海城池多受朝廷影响,若他们宣称水泥有害,百姓不敢用,交易就难落地。”
“那就让人亲眼看见它有多有用。”李震转向门外,“苏婉。”
苏婉应声而入,手中提着一个小木箱。
“你带工匠队去登州、蓬莱、临海三地,每处建一栋安置屋。要快,三日内完工。用最差的地基,最恶劣的天气,做出最结实的房子。”
苏婉点头,打开箱子取出几包粉末,轻轻一吹,粉尘扬起,在灯下泛着微灰的光。
五日后,登州海边立起第一座水泥屋。一场台风过境,周边茅舍尽毁,唯独那屋子完好无损,墙身滴水未渗。消息传开,渔民争相围观,称其为“铁骨房”。
与此同时,李瑶派出的商船也陆续返航。安南使者亲自押运第一批铁砂抵达幽州码头,整整二十车,色泽乌亮,质地均匀。
“他们还加了五车作谢礼。”李瑶在政厅汇报,“说是用我们的配方修了码头防波堤,效果远超预期。”
李骁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份邸报:“朝廷坐不住了。雍灵帝昨日颁《铁矿禁运令》,声称‘李氏窃国器、乱纲常’,凡供给其铁料者,视为通逆。还派宦官巡视各州,查缉私运。”
“查吧。”李震冷笑,“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掌控命脉的人。”
话音未落,一名信使疾步而入:“崔小姐已在皇都工部大堂现身,正与尚书对质!”
众人一怔。
原来崔嫣然借随夫婿入京之机,暗中约见工部匠官,得知皇城扩建急需耐压建材。她当众拿出一块水泥样品,敲击声如石磬,断面致密无孔。更令人震惊的是,她指出皇宫东侧新建的地下水道,所用材料正是三年来通过隐秘渠道采购的李氏水泥。
“你们每天踩着的地底,全是我的货。”她在堂上轻声道,“陛下若继续封锁,下一批塌的,就不只是城墙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