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勒马停在北门驿道口,风卷起披风一角。他抬手,三百精锐列阵止步,无一人出声。前方官道两侧积雪未融,铁器车辙清晰可见。他从护腕抽出密令,再次确认上面两行字:“盯住北门驿道进出人员,记录所有携带铁器者。”
他将密令撕碎,任风吹散。随即翻身下马,走到队列前。“从今日起,你们不是巡边军,是李氏之眼。”他声音不高,却传入每人耳中,“凡经此道,人带何物,车装何货,马驮何器,记下,不问,不拦。”
一名校尉低声问:“若有人带铁器往北?”
“记下名字,查清去向。”李骁盯着他,“但不动手。我们等的不是人,是网。”
队伍悄然分作三组,隐入驿道两侧废弃岗哨。李骁登上最高处了望台,取出炭笔,在羊皮纸上勾画过往车辆路线。不到半日,已有七辆货车登记在册,其中四辆载有铁锭或铁条,目的地皆标注为“幽州旧坊”。他勾出其中两辆,命暗卫尾随,其余留档待查。
与此同时,李瑶立于驿馆密室,面前摊开三份密报。一份来自北门,一份来自幽州线,最后一份是李毅昨夜传回的暗语:“墙中纸未烬,字迹可辨。”
她提笔将三份情报并列对照,指尖停在“幽州旧坊”四字上。片刻后,她唤来传讯兵:“放风出去——李骁携火炮图样已抵幽州,军工坊三日内动工。”
传讯兵领命而去。她又取出一枚铜符,轻轻压在案上。这是“天机分支”的联络信物,只在重大情报释放时启用。她知道,这一句话放出去,北方七州的耳朵都会竖起来。
当夜,李毅潜入王晏府邸后园。上次行动后,府邸守卫并未松懈,反而在假山密道口增设了铁栅。他绕至西侧枯井,以机关图谱测算土层厚度,确认下方有空腔。取出短刃,沿井壁砖缝撬动,一块,两块,第三块砖松动时,他听到下方传来轻微摩擦声。
他停手,静听。三息后,继续推进。砖墙脱落,露出半尺宽的夹层。他伸手探入,摸出一卷油布。展开,是一封未烧尽的信。
墨迹有些晕染,但仍可辨认:
“……事成之后,崔氏许你幽州副将之位,黄金五百两即刻到账。粮道一断,李氏必退,朝廷自会清算。”
落款无名,仅盖一枚暗纹印。
李毅将信收入怀中,原路退出。回程途中,他在街角药铺留下一枚铜钱,压住半张废纸。这是与赵德约定的传递方式。
次日清晨,赵德出现在都察院值房。他翻阅几份寻常公文,忽而抽出一份“边情急报”,皱眉细看。片刻后,他合上卷宗,踱步至中立派御史孙大人案前,状似无意道:“昨夜听闻,王晏旧部竟与边将勾连,欲截粮道?”
孙大人一惊:“此话当真?”
“坊间已有传言。”赵德摇头,“若属实,可是通敌大罪。”
消息当日午后便传入士族聚居的南巷。崔府书房内,家主崔元甫捏着茶盏,指节发白。他昨夜刚收到族中密信,称“计划有变,暂缓联络”,如今朝中竟已风起。
他召来心腹幕僚:“查,是谁走漏风声?”
幕僚低声道:“恐怕……不止风声。有人看见赵德与李氏幕僚密谈。”
崔元甫猛地站起:“李氏这是要逼我们低头。”
“不止是逼。”幕僚声音更低,“李骁已带兵抵幽州,据传火炮工坊即将开建。镇北王昨日派兵接应,平西王也下令放行关卡——他们已在事实上承认李氏统辖权。”
崔元甫缓缓坐下,良久不语。他知道,若再沉默,明日上朝,皇帝便会以“勾结边将”为由,彻查士族。而一旦查,谁也保不住。
当夜,崔府灯火未熄。七大家族密使陆续登门,围坐一室。
“我们得上书。”崔元甫开口,“晚一日,便是抗命。”
有人反对:“一纸归附,岂非自认败局?”
“不写,便是谋逆。”另一人冷道,“你我府中,谁没和王晏打过交道?谁没调过旧档?现在不是面子问题,是活命问题。”
争论持续到天明。最终,七大家族联名起草奏章,称“愿奉李氏新政,共安北方”。中小士族得知消息,纷纷跟进。不到午时,京城各府邸已有三十余家递上归附文书。
驿馆密室内,李瑶将最后一份奏章放入木匣。她抬头看向李震:“三十七家,皆已表态。”
李震坐在案后,面前摊着北境地图。他未看奏章,只问:“李骁那边?”
“刚传回消息。”李瑶答,“北门驿道昨夜有一批铁器运往幽州,经查是旧铁匠铺存货,已记录在册。另,两名可疑人员试图绕道北岭,被暗哨截下,身份正在核实。”
李震点头:“让李骁继续按兵不动。铁器来多少,记多少,但不抓人。”
“若他们真动手呢?”
“动手才好。”他目光落在幽州位置,“我们缺的不是罪证,是他们集体认输的姿态。现在,姿态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