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继续李薇的故事,看她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初试锋芒,并应对随之而来的新挑战。
---
巴黎!光怪陆离,流光溢彩。当李薇和周秀兰踏上这片异国土地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流动的梦幻舞台。高耸的埃菲尔铁塔,弥漫着咖啡香和香水味的古老街道,橱窗里陈列着令人惊叹的时尚艺术品……一切都让来自中国北方小城的她们感到目不暇接,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冲击。
然而,她们没有太多时间沉醉于观光。省外贸厅的带队干部很快将她们引至展馆——一个巨大无比、人头攒动的现代化展览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品牌、面料商、买手、设计师汇聚于此,色彩、语言、声浪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薇草”的展位被安排在“亚洲特色展区”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当她们挂起那块中英文的“薇草·中国”招牌,将精心准备的样衣一一陈列出来时,周围一些来自欧美大牌的华丽展位,让她们的布置显得格外朴素甚至有些寒酸。
最初的几天,情况确实有些艰难。人流如织,但真正在她们展位前驻足的人并不多。偶尔有人被独特的东方元素吸引过来,翻看一下价签,询问几句,但听到报价后(基于优质工艺和面料,李薇坚持了合理的价格体系),往往露出惊讶或犹豫的表情,随即离开。一些欧美买手对“中国制造”仍带着“廉价”的刻板印象。
周秀兰的英语应付日常沟通尚可,但涉及到深度的工艺讲解和商业谈判,便显得力不从心。李薇更是几乎完全依赖翻译。挫败感开始悄悄蔓延。
“厂长,我们的价格……是不是定得太高了?”周秀兰有些气馁地小声问。
李薇看着周围喧嚣的人群和那些被前呼后拥的国际大牌,摇了摇头,眼神却依然坚定:“不高。我们的工艺和设计值这个价。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还没遇到对的人。”
她观察着过往的人群,发现真正对她们产品表现出兴趣的,往往是那些独立设计师、小众品牌买手以及一些注重“故事性”和“手工感”的零售商。她调整策略,不再急于推销,而是当有人驻足时,让周秀兰重点讲述“薇草”的品牌故事——火灾后的重生,对手工艺的坚持,以及每一件作品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技艺。李薇则亲自拿起衣服,展示 intricate 的细节处理:刺绣的背面同样工整,盘扣的独特编法,面料与肌肤接触的舒适感。
故事和工艺,成为了最好的语言。渐渐地,开始有人被吸引,停留的时间变长,问的问题也更深入。一位来自北欧的银发女买手,对一件真丝绡料上绣着竹叶纹样的衬衫爱不释手,反复摩挲着那几乎透明的绣花部分,最终爽快地下了试订单。一位日本设计师对“薇草”运用传统蓝染工艺与现代剪裁结合的系列产生了极大兴趣,与李薇讨论了许久合作的可能性。
展会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位穿着时尚、气场强大的女士在展位前停下,她拿起那件伊莎贝拉盛赞的改良苏绣连衣裙,仔细端详了许久,然后通过自己的翻译直接问道:“这上面的刺绣,是机器绣的还是手工的?具体是哪种针法?”
李薇通过周秀兰回答:“是手工苏绣中的散套针和虚实针结合,为了体现抽象的肌理感,我们做了改良。”
那位女士眼中闪过惊讶,似乎没料到在这个小展位能得到如此专业准确的回答。她再次仔细看了看标签上的价格,然后点了点头,直接要了目录和联系方式,并表示会后会让助理联系。
后来她们才知道,这位女士是法国一家颇有名气的精品百货公司的采购总监。
展会结束,“薇草”的成绩单算不上惊艳,但远超预期:不仅签下了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小额试订单,更重要的是,收集到了厚厚一沓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并与几位独立设计师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她们带去的样品几乎被预定一空。
更重要的是,李薇的眼界被彻底打开了。她看到了世界之大,看到了真正的时尚前沿,也看到了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可以拥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她如饥似渴地观察、学习、记录,脑子里充满了新的灵感和想法。
载誉归来,李薇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省报报道了这家乡镇企业勇闯巴黎的故事。赞誉和掌声随之而来。
但李薇异常清醒。她知道,巴黎的光环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考验在于归来后的落地与执行。新的、更复杂的挑战接踵而至:
1. **订单碎片化与生产管理**:新增的订单来自多个国家,小批量、多品种、要求各异,对生产线柔性、物料采购、计划排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原有的生产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2. **文化差异与沟通成本**:与不同国家的客户沟通,时差、语言、商业习惯都是障碍。一个误解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周秀兰的压力巨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