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的硝烟还未散尽,林啸便押着镣铐作响的李东阳,走进了潜龙寨的囚室。这间囚室简陋得很,只有一张石桌、两把石椅,墙角堆着些干草,唯一的小窗对着后山,能看到畲族孩童在坡上晾晒的稻谷。
李东阳被推坐在石椅上,锦袍上还沾着苏州街头的泥点,却依旧梗着脖子,不肯低头:“赵昺!我乃江南士族子弟,你敢囚我,就不怕江南士子群起而攻之?”
赵昺刚从泉州城头回来,身上还带着海风的咸腥,他拉过另一把石椅坐下,桌上摆着两样东西——一封李东阳与张珪的密信,还有一碟刚从苏州运来的、用占城稻做的白米饭。
“江南士子?”赵昺拿起密信,轻轻晃了晃,信纸发出哗啦的声响,“你勾结元军,想趁泉州之战烧了苏州的粮仓,断我闽地的后路,这也是‘江南士子’该做的事?”
李东阳脸色一白,却仍强辩:“我那是为了‘匡正礼法’!你毁了科举旧制,让士族与工匠为伍,这是辱没圣贤!”
“辱没圣贤?”赵昺忽然将那碟白米饭推到他面前,热气腾腾的米饭散着清香,“你可知这碗饭,是苏州佃户用闽地的稻种种出来的?去年苏州大旱,若不是这占城稻耐旱,多少百姓要饿死?”他指着窗外的稻田,声音陡然提高,“你口中的‘圣贤’,教你的是‘民为邦本’,不是教你为了士族特权,看着百姓饿死!”
李东阳盯着那碗米饭,喉结动了动,却依旧嘴硬:“士农工商,本就该各司其职!佃户就该种地,士族就该读书,这是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赵昺忽然笑了,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这是苏州文庙讲学后,主动来闽地求学的学子名单,有三十七个,其中十二个是士族子弟,他们现在在铁坊跟着王老铁的儿子学冶铁,在织坊跟着阿珠学织布——你说他们辱没圣贤,可他们说,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才是真学问。”
李东阳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泛白,却不再说话。囚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风吹稻谷的沙沙声,还有远处畲族猎手的吆喝声。
“你勾结张珪的事,江南士族已经知道了。”赵昺收起名册,语气平静下来,“他们托陆长史带话,说你‘丢了江南士族的脸’,让我看着处置。”他顿了顿,看着李东阳,“我不杀你,也不流放你。从今日起,你就去苏州的粮仓,跟着佃户们一起晒谷、扬场——什么时候你明白,一碗米饭比一篇骈文金贵,再谈‘圣贤’二字。”
李东阳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似乎没想到赵昺会如此处置。可看着赵昺坚定的眼神,他最终还是低下了头,镣铐在石地上拖出长长的声响。
林啸将李东阳押走后,陆仲远走进了囚室,看着桌上那碗还冒着热气的米饭,轻声道:“公子这般处置,怕是会让部分士族不满。”
“不满也得忍着。”赵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后山的稻田,“我要让他们知道,特权不是天生的,是靠给百姓做事换来的。李东阳是个例子,也是个镜子,能照出他们心里的‘小’。”
陆仲远默然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对了,濠州的回信到了,是朱元璋亲笔写的。”
赵昺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比上次更有力,写道:“公子赠稻种,濠州流民得活,重八代百姓谢过。元军探子已撤,皇觉寺暂安。近日见流民多往南方去,闻闽地甚好,或有日,重八当亲往泉州,向公子请教‘治民之法’。”
“亲往泉州?”赵昺挑了挑眉,指尖在“治民之法”四个字上轻轻划过。这朱元璋,果然不是池中之物,才得了一本农书,就已经开始想“治民”了——这乱世的棋局,越来越有意思了。
“公子,要不要回信邀他来闽地?”陆仲远问道。
赵昺摇了摇头,将信折好:“不用。他若想来,自然会来;他若不想来,再邀也没用。咱们现在的事,比等他来更要紧。”他转身看向陆仲远,“高丽水师败了,元廷肯定会有新动作。你去趟泉州,跟赛义德谈谈,让他多运些硫磺和硝石来,咱们的火铳和震天雷,还得再多造些。”
陆仲远躬身应下,刚要走,门外忽然传来蓝珠的声音:“公子!周老将军在铁坊出事了!”
赵昺心中一紧,跟着蓝珠快步赶往铁坊。刚到门口,就看到一群工匠围着铁匠炉,周邦彦被人扶着坐在一旁,额头渗着血,脸上还沾着煤灰。
“周老将军,怎么了?”赵昺快步上前,扶住他的胳膊。
周邦彦摆了摆手,声音有些虚弱:“没事,就是试造新的火铳时,枪管炸了,溅了点火星子。”他指着地上断裂的枪管,“这枪管还是太脆,装的火药多了就炸,得想办法改进。”
赵昺看着地上的枪管,眉头紧锁。之前造的火铳,射程近、威力小,还容易炸膛,这次周邦彦想造威力更大的,却出了意外。他蹲下身,捡起一块枪管碎片,摸了摸断面,忽然想起现代的“钢材淬火”技术——用冷水快速冷却高温的铁器,能让铁器更坚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破落皇帝重整山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