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脑”在消费级市场的初步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试金石,其漾开的涟漪不仅带来了实际的销量和口碑,更在战略层面极大地坚定了王钦“互联网+硬件”路线的信心。他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太久,而是迅速将深邃而敏锐的目光,投向了那个他更为熟悉、也蕴含着更大价值与潜力的领域——企业级、工业级的设备联网(IoT,在当时尚无人提及此概念)。
他再次来到了工业控制系统事业部,这里的气氛与消费电子部门截然不同,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机油、金属和严谨逻辑的味道。王钦召集了核心的研发与产品工程师,没有客套,直接切入主题,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迫切:
“同志们,我们卖出去的数控系统、工控板卡,一旦交付,装上客户的生产线,某种程度上就跟我们‘失联’了。”王钦的话语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状的痛点,“它们每天运行状态如何?主轴电机的负载是否长期超标?有没有潜在的、还未爆发的故障隐患?我们的客户最喜欢使用哪些功能,又在抱怨哪些不足?我们对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就像蒙着眼睛的医生,只能被动地等待病人(客户)打电话来‘报修’,非常被动,也极其低效。”
他环视着这些与钢铁和控制代码打交道的工程师,抛出了那个在他脑海中酝酿已久的构想:“如果我们能给这些冰冷的钢铁设备,赋予‘说话’的能力呢?给它们加上联网功能,哪怕最初级的,只是通过车间里现成的电话线,每天在午夜闲时,自动、定时地把一些最核心的运行数据——比如运行时长、关键轴的温度、报警日志代码——悄悄地发回我们华创的数据中心。那么,我们的工程师坐在深圳的办公室里,就能远程监控成百上千台分布在全国各地工厂里的设备健康状况,分析数据趋势,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故障,甚至在客户还未察觉时,就进行远程的参数调整或初步的故障诊断!”
这个构想,如同在平静的油面上投下了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技术人员的兴奋神经。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提升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这更是将华创从一个一次性的硬件设备供应商,升级为一个能够提供持续价值、与客户生产运营深度绑定的服务伙伴!那些源源不断回传的数据,本身就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能用于产品优化、预测性维护,甚至衍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兴奋之余,巨大的挑战也如影随形,被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一一指出:工业现场环境极其复杂恶劣,电磁干扰、电压波动、粉尘油污无处不在,对硬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极为苛刻;早期的电话线拨号网络,速率低、延迟高、连接不稳定,在需要实时性或准实时性的工业场景下是否可靠?数据在公网上传输,如何保证其安全,防止被窃取或篡改?远程诊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如何建立?
“难度非常大,我完全清楚。”王钦没有回避这些困难,他的眼神反而因为挑战而变得更加锐利,“但这件事,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攻克!我的策略是,先从一个最成熟、销量最大的数控系统产品点进行单点突破。集中力量,为它开发一个外挂式的、可选的联网功能模块。然后,挑选几家合作多年、关系紧密、愿意尝试新事物的老客户,我们免费为他们安装、调试,和他们一起,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摸索、去试错、去迭代!这个项目,我亲自跟进!”
一个被赋予诗意代号——“风筝”——的保密研发项目,就此在华创内部悄然启动。其目标形象而坚定:让华创售出的每一台工业设备,无论安装在北国的严寒车间,还是南方的潮湿工厂,都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始终有一根无形的“数据之线”,牢牢地牵在华创的手中。
“风筝”项目组面临的挑战,远比“网络电脑”复杂和艰巨数倍。数据采集端,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控制总线信号和传感器读数中,精准抓取有价值且不涉及核心工艺机密的数据,并要克服强烈的工业电磁干扰,确保采集的准确性。数据传输端,要在低带宽、不稳定的拨号网络上,设计出高效、可靠、断点续传的数据压缩与传输协议,确保关键报警信息能及时送达。数据安全端,需要设计即使以当时标准看来也颇为简陋的加密算法,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轻易窥探。而在最体现价值的远程诊断端,工程师们需要将老师傅们的经验转化为算法和规则库,仅凭有限的数据流,实现对设备状态的精准判断。
过程充满了挫折与反复。试点设备时常出现数据丢包、连接中断,甚至因模块问题导致主机偶发性宕机,引来试点客户的抱怨。王钦对此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坚定的支持。他频繁出现在项目组的会议室和测试车间,不是来施压,而是来协调资源,解决他们跨部门沟通的难题,并在客户关系出现紧张时亲自出面沟通安抚。他深知,这件事一旦做成,将为华创在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时,构建起一道他们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数据护城河”,使华创真正实现从单纯的硬件制造商,向“硬件+数据+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蜕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