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云突变的复杂局面与内外交织的重重挑战,王钦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沉稳韧性和深谋远虑的策略智慧。这场危机,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极限测试,更是对其所构建的商业体系的一次严峻考验。
对内:稳定军心,重塑核心,构建制衡格局
内部的动荡往往是企业崩溃的起始点。王钦深谙此道,因此,他回到深圳后,第一时间并非急于处理外部关系,而是将首要精力放在了东北公司内部的重建与安抚上。他清楚地知道,人心散了,队伍就没了,再好的外部策略也是空中楼阁。
他的第一套组合拳,直击员工最关切的利益核心。他并非空谈理想与未来,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诚意:宣布全员普调工资,幅度达到15%-20%,同时优化了奖金分配方案,增设了全勤奖、项目超额利润提成等多项福利。在人心惶惶之际,他庄重承诺:“只要我王钦在,公司绝不主动裁员任何一名老员工!”这一举措,迅速稳住了基层员工的基本盘,让大家看到了与新老板共渡难关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是,他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或任人唯亲的潜规则,宣布将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所有新增的管理岗位,都将从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中竞聘产生。这无疑给那些有才干、有抱负但苦于无出头之日的员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将潜在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高层安排上,王钦展现了他高超的权谋之术。他继续重用孙卫东和林晓霞这两位核心骨干,但对其职权进行了极其明确和巧妙的划分:孙卫东性格外向,擅长交际,故主外,全面负责市场业务拓展、大客户关系维护及对外应酬;林晓霞心思缜密,忠诚可靠,故主内,执掌财务审批、行政人事、仓库物流等核心内务。这种安排,不仅发挥了二人的长处,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相互制约、彼此监督的平衡机制。王钦明确要求,任何重大决策,必须由二人共同商议形成方案后,通过长途电话向他本人详细汇报,由他做最终裁定。这使得他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但对东北公司的掌控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为信息渠道的专一和决策权的集中而得到了加强。他每天固定时间与东北通话,听取孙、林二人的详细汇报,从业务进展到员工动态,事无巨细,均在其掌握之中。
对外:刚柔并济,分化拉拢,化危机为转机
对外,机械厂新管理层趁赵大军去世之机发难,意图收回公司管理权甚至直接吞并,这是最棘手的挑战。王钦深知,以东北公司目前的体量和体制内的身份,直接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采取了极具中国智慧的策略:“以拖待变,以拉化解”。
所谓“拖”,并非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面对机械厂急于派员接管的要求,王钦以其刚接手、需要时间全面熟悉业务、厘清历史账目、评估资产状况为由,合情合理地延迟了对方的进程。与此同时,他秘密指示林晓霞,带领财务部门加班加点,将公司过去三年的所有账目重新梳理,做到每一笔收支都有据可查,合法合规,滴水不漏。他要求账目不仅要“干净”,更要“漂亮”,能够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计。这一步,是为了堵住对方可能从财务漏洞上发起的攻击,让对方“找不到茬”,从而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所谓“拉”,则是更高明的主动出击。王钦亲自飞回东北,不再是以上下级身份去汇报,而是以合作伙伴的姿态进行穿梭外交。他逐一拜访了机械厂的老书记、虽已调离但仍有余威的付厂长,以及赵大军生前积累下的各级人脉关系。在交谈中,他动之以情,深切缅怀赵大军对公司的贡献,强调公司凝聚了赵厂长和众多老员工的心血;晓之以理,详细陈述公司稳健发展对于解决当地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巧妙暗示,如果管理权更迭导致局面混乱,不仅利润上缴会受影响,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群体性事件。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柳明月的人脉网络,接触到了一位市里分管工业的领导,间接表达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和希望获得公平发展环境的诉求,这就在更高层面施加了无形的影响力。
然而,最能体现王钦战略眼光的,是他抛出的那个“诱饵”。他向机械厂新领导层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合作方案:由东北公司和机械厂联合出资,成立一家“新技术开发公司”。新公司将利用机械厂闲置的厂房和部分设备,结合深圳华创电子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市场渠道,共同开发和生产当时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型工业控制板。王钦甚至拿出了一份初步的市场调研报告和可行性分析,展示了巨大的利润前景。这个提议,巧妙地将双方从简单的“挂靠”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升级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机械厂的新领导们正苦于老厂转型无门,这个既能带来政绩又能创造实际利润的方案,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暂时将直接吞并的意图转化为对合作项目的探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