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爷笑得满脸皱纹,三奶奶则赶紧从炕头的笸箩里抓出早就准备好的瓜子、花生,不由分说地塞进孩子们的衣兜里,嘴里还念叨着:“好孩子,快拿着!又长高了!”没有糖果,只有这些自家产的山货,但在孩子们眼里已是莫大的欢喜。
2. **邻居赵大娘家:** 赵大娘孤寡一人,平时对吴家孩子多有照顾。进门拜年,赵大娘更是热情,除了瓜子花生,竟然还破例给每个孩子塞了一小块用粗糙黄纸包着的、硬邦邦的水果糖!这可把吴普同和小梅高兴坏了,攥在手心里像得了宝贝。
3. **村西头的老支书家:** 老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吴建军带着家人进去拜年,态度更加恭敬。老支书乐呵呵地坐在太师椅上,说了几句“新年新气象”、“好好过日子”之类的吉祥话,也给了孩子们一把炒得喷香的花生。
一家家拜过去。村路上拜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穿着新衣的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在大人腿边穿梭嬉闹,衣兜里塞满了瓜子花生,小脸冻得通红却兴奋异常。大人们则互相抱拳作揖,说着“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脸上洋溢着笑容,尽管这笑容背后可能也藏着各自的不易。空气里混杂着鞭炮的硝烟味、新衣服的浆糊味、以及各家各户飘出的饺子香气,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年气息。
吴普同跟着父母,机械地重复着拜年的动作和话语。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些流程上。衣兜里沉甸甸的瓜子和那块珍贵的水果糖让他满足,但更吸引他的,是地上那些散落的、没有炸响的**鞭炮残骸**。他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放过鞭炮的地方,尤其是自家门口和那些看起来比较富裕、鞭炮放得多的人家门口。
**硝烟余烬:童趣的火花**
拜完一圈年,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驱散了清晨的寒意,给村庄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吴建军和李秀云带着家宝回家了,准备收拾一下,可能还会有小辈来家里拜年。而吴普同和小梅,则如同获得了特赦,立刻奔向早已约好的小伙伴——张二胖(村东头张有福的儿子)、铁蛋、栓柱他们。
“快!捡炮仗去!”张二胖手里已经攥着几个红彤彤的“战利品”,兴奋地招呼着。一群半大孩子像撒欢的小狗,在村子的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里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目标:那些引信被点燃但没完全烧完就熄灭的“哑炮”(捻子炮),或者引信完好但受潮没响的“瞎炮”,以及炸开后剩下半截、里面可能还有火药的“半截炮”。
“这儿有一个!”吴普同眼尖,在一堆红纸屑里发现了一个引信还比较完整的“瞎炮”,赶紧宝贝似的捡起来,吹掉上面的灰土。
“看这个!捻子还在呢!”小梅也兴奋地举着一个。
张二胖则炫耀地从兜里掏出几个“半截炮”:“看,这里面火药多!”
捡到“宝贝”的孩子们聚集到村头打谷场一个背风的草垛后面,这里成了他们的秘密“军火库”和实验场。真正的乐趣,不在于听响,而在于“拆解”和“制造火花”。
工具: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从家里偷拿出来的、燃烧缓慢的线香(祭祖用的)或者一小段点燃的麻杆。
操作:
1. **拆解:** 小心翼翼地捏住捡来的小炮仗(主要是小鞭儿),找到引信和炮体连接的地方,用指甲或者小树枝,极其耐心、极其轻柔地将红色的炮纸一点点剥开。动作不能大,否则里面的火药会撒出来;也不能太用力扯,容易把引信扯断。这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和精细操作的过程。
2. **获取火药:** 当炮纸被剥开一个口子,露出里面灰黑色的、颗粒状的火药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小心地将里面的火药倾倒出来,聚拢在平整、干燥的地面上,形成一小堆或一小条。
3. **点燃火花:**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用手里燃烧的线香或麻杆,对准那一小堆火药——
“嗤……嗤啦——!”
一簇或大或小的、金黄色的火花瞬间喷射出来!伴随着轻微的爆裂声和一股浓烈的硝烟味!火花跳跃着,闪烁着,虽然短暂,却比鞭炮炸响更让孩子们着迷!这亲手创造出的、转瞬即逝的绚烂,充满了掌控感和创造的乐趣。
“看我的!”吴普同把剥出的火药摆成一条短线,用香火一点。
“呲——!”一条金色的火线瞬间向前窜去,像一条扭动的小金蛇!
“哇!”小伙伴们发出惊叹。
张二胖则把火药堆成一个小堆,点燃后火花喷得更高更猛。
小梅胆子小些,只敢放一点点火药,看着小小的火花“嗤嗤”冒几下,也开心得直拍手。
草垛后面,硝烟弥漫,笑声不断。孩子们的小脸被火药熏得有点黑,手指也被染上了灰黑色,但每个人都沉浸在制造“呲花”的纯粹快乐中。这原始的、略带危险的游戏,是80年代农村男孩(甚至一些胆大的女孩)过年时最热衷的娱乐之一,是硝烟年味里最生动的童趣注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凡人吴普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