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急信送来那把刀后,沈知微只看了一眼便放下。她没说什么,继续批完户部的预算折子,又召来工部郎中问了堤防虚报的事。等人都退下,天色已近黄昏。
内侍轻步进来,低声禀报:“娘娘,东宫传来消息,世子妃今晨诞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沈知微抬眼,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
她放下朱笔,起身走到案前翻看皇室玉牒。皇长子成婚三年,这是头一个孩子。她合上册子,命人取礼单来,亲自勾选贺礼:金锁一对,玉如意一柄,另有两匣参茸,专供产妇调养。
“传皇长子,半个时辰后凤仪宫见。”
不到一刻钟,皇长子便到了。他脸上还带着未散的喜意,脚步却稳,行礼也规矩。沈知微让他坐下,开门见山:“你可知今日这孩子降生,不只是家事,更是国事?”
皇长子一怔,随即明白过来:“母后是说……立嗣之事?”
“先帝在时,拖到太子病重才定储君,结果诸王争位,险些动摇国本。”沈知微盯着他,“你父皇登基不易,如今你有子,正是确立嫡系的好时机。若再等,反倒让人钻空子。”
皇长子低头思索片刻,抬头道:“儿臣听母后安排。”
沈知微当即写下一道手令,请裴砚择日立皇太孙为储君嫡系。她不求立刻封太子,但名分必须定下。血脉正统一旦确立,谁也不能轻易动摇。
当晚,乾清殿灯火通明。
裴砚看完奏报,提笔批了“准”字。第二日早朝,圣旨宣读,满朝文武齐贺。礼部即刻拟定仪式,三日后于太庙祭告天地祖宗,正式册立皇太孙。
可贺宴还没开,反对声就来了。
几位老臣联名上书,称皇太孙出生不过三日,立嗣过早,恐引权争。更有甚者,在私下议论:“皇后此举,分明是要借幼主掌权。”
这话传到凤仪宫,沈知微只是冷笑。
她没辩解,也没发怒。反而召来皇长子,带他去了东宫书房。
“你想保住你儿子的位置,就得让他证明配得上这个位置。”她说,“我不需要他现在就能治国,但我需要朝臣闭嘴。”
皇长子紧张地问:“母后想怎么做?”
沈知微让人取来一份卷宗——江南七州赋税混乱案。此案牵涉钱粮进出、地方摊派、官仓虚报,连户部尚书都头疼半月未能理清。
“你回去教他。”她说,“三日后,我要这份账目清清楚楚摆在御前。”
皇长子愣住:“可他还不会说话……”
“不是真让他算。”沈知微打断,“是你替他说,我来写。但所有人只会看到‘皇太孙亲理赋税案’七个字。”
皇长子明白了。这不是考孩子,是考人心。
接下来三天,沈知微亲自坐镇东宫。她将案卷拆解成三部分:收支分类、地域归项、异常勾稽。每一条都由她口述方法,皇长子记录,再拟成简明条陈。
第三日清晨,整理好的案卷送入勤政殿。
裴砚翻开一看,眉头渐渐舒展。条理清晰,数据无误,连隐藏的两处贪墨线索都被标出。
他当即下令召集群臣。
太和殿上,九卿齐聚。裴砚将案卷掷于阶前:“尔等都说皇太孙年幼无知,可这份江南赋税案,你们谁能三日内理清?”
无人应答。
户部尚书低头不语。他花了半个月都没搞定的东西,竟被一个婴儿“破解”。
裴砚冷声道:“既然没人能比,那还有什么话说?”
这时,礼部右侍郎出列:“陛下,孩童不懂政务,此等成果必有代笔之人。若以此定论,恐失公允。”
话音刚落,裴砚转向殿外:“带皇太孙。”
乳母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走入大殿。满朝文武看着那个尚不足月的孩子,一时鸦雀无声。
裴砚蹲下身,将一张写满数字的纸放在孩子面前,指着其中一项问:“这笔银两,为何从苏州转至湖州?”
众人屏息。
孩子自然不会回答。但站在一旁的皇长子立即开口:“回陛下,因去年太湖决堤,苏州府库受损,暂借湖州仓转运漕银,事后已归还。”
裴砚又指另一项:“这十万石米粮,为何登记为军用,实则拨给灾民?”
皇长子再答:“因当时旱情紧急,户部特批‘军粮民借’之策,以避冗议延误赈济,账目另立暗册备案。”
一问一答,毫不迟疑。每一项都能追溯源头,每一笔都有据可查。
裴砚站起身,环视群臣:“你们还有何异议?”
再无人敢言。
当日午时,御赐金匾送至东宫,上书“神童”二字。同时下诏:皇太孙列入东宫属官名录,岁入奏报可参议,虽无实权,但地位已入国政序列。
退朝后,沈知微立于丹墀之上,看着诸臣低头退出的身影。
她转身欲回凤仪宫,却被皇长子拦住。
“母后。”他声音有些抖,“您明明可以压着他们,何必费这么大周章?”
沈知微看了他一眼:“压得住一时,压不住一世。你要让天下人亲眼看见,你的儿子不只是出身高贵,更有真才实学。这样将来他登基,才不会有人敢说一句‘庶出之孙,不堪大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